全国银行理财市场指数报告

分享:

1.6月市场综述

全国银行理财收益跌幅较5月缩小,平均收益下滑至4.58%

价格指数

本月,全国整体银行理财收益环比下跌4BP至4.58%。

从价格指数表现来看,全国银行理财价格指数稳步回落,环比下降0.82点至109.75点,环比下降0.75%。其中,封闭式预期收益型产品价格指数环比下跌0.61点至114.42点,开放式预期收益型产品价格指数环比下跌1.14点至102.74点。

发行指数

本月,全国银行理财发行量继续下滑,理财发行指数环比下降4.57点至109.83点,跌幅有所增大。

从各类产品数量占比来看,封闭式预期收益型产品发行量占比为76.71%,环比下降了1.72个百分点;开放式预期收益型产品申购量占比为320.83%,环比上升了0.73个百分点;净值产品申购量占比为2.46%,环比上升了0.99个百分点。

净值转型程度指数

本月,全国银行净值产品存续量为2134款,环比增加318款。

从净值转型程度指数来看,全国净值转型程度指数为1.52点,环比上涨0.27点,同比上升0.60点。其中,全国性银行净值转型程度指数为3.46点,环比上升0.76点,同比上升1.59点;城商行净值产品转型程度指数为0.70,环比上升0.04点,同比上升0.14点;农村金融机构净值转型程度指数为0.24点,环比上升0.06点,同比上升0.13点。

市场风险指数

本月,全国理财风险总指数上行1.33点至107.36点,上行幅度明显。其中,全国银行承担的隐性风险指数为106.42点,环比小幅增加0.38点;价格波动风险指数为130.79点,环比微增0.14点;基础资产传导风险指数为95.57点,环比增加4.31点,增幅较大。

7月指数变动趋势

风险提示及投资者建议

在目前宽货币紧信用流动性格局下,全国银行理财收益仍高于全国CPI两倍,投资者可适当配置银行理财产品,保持投资收益稳健性。

2.全国银行理财收益下降4BP,跌幅较5月缩小

银行理财产品的价格指数反映了产品收益率的涨跌情况,可从全国整体指数表现对银行理财产品收益变化进行分析。

全国银行理财收益持续下行,环比下降4BP至4.58%

本月全国银行理财收益水平延续了此前的下滑趋势,环比下降4BP至4.58%。6月,央行对金融机构开展常备借贷便利(SLF)操作共610.3亿元,开展中期借贷便利(MLF)操作共6630亿元,本月对三家政策性银行净增加抵押补充贷款(PSL)605亿元,维护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同时,月末央行决定7月起对部分机构实施降准措施,市场整体流动性压力不大。市场利率下行,促使金融机构融资成本也随之下降。

从价格指数来看,本月全国银行理财价格指数环比下降0.82点至109.75点,跌幅较上月有所缩小。整体来看,全国市场资金面较为稳定,预计随着7月5日降准政策的落实,银行间市场流动性压力趋于下降,银行理财价格指数大幅上升可能性较小。

封闭式与开放式预期收益型产品收益继续下调,价格指数跌幅缩小

除整体价格指数外,针对主流的封闭式预期收益型产品及开放式预期收益型产品,分别分析其价格指数走势,有利于投资者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产品。

从收益水平来看,由于市场流动性持续宽松,本月全国封闭式预期收益型产品收益环比下降3BP至4.78%,开放式预期收益型产品收益环比下降5BP至4.29%。

从价格指数来看,封闭式预期收益型产品价格指数环比下跌0.61点至114.42点,开放式预期收益型产品价格指数环比下跌1.14点至102.74点。两类价格指数延续了上月的下跌势头,继续下滑,但跌幅出现缩小。

封闭式非保本预期收益型产品收益跌幅有显著缩小,环比下降3BP至4.95%

本月全国封闭式非保本预期收益型产品收益环比下降3BP至4.95%,相应价格指数环比下跌0.67个百分点至118.52点,跌幅较上月有明显缩小。

2.全国银行理财产品发行量下滑,发行指数跌幅收窄

银行理财发行指数反映了产品发行量的增减情况,可从整体发行量表现及各类产品发行量(申购量)占比,对全国银行理财产品发行量变化进行分析。

全国银行理财发行指数跌幅略有扩大,环比下跌4.57点至109.83点

本月,全国银行理财发行量为12340款,环比下降513款。随着资管新规正式版本落地,对保本类理财产品的禁止性规定变得明确,因此本月理财产品发行总量继续微幅下跌,未出现周期性反弹。净值型产品数量逆势上扬,资管新规的影响力可见一斑。

从发行指数来看,全国银行理财发行指数环比下跌4.57点至109.83点,表明全国银行理财产品当月发行量已接近2015年12月基期水平。

全国封闭式预期收益型产品发行量占比趋势性下降

从各类产品的发行量(申购量)占比来看,封闭式预期收益型产品占比环比下降1.72个百分点至76.71%;开放式预期收益型产品申购量占比环比上涨0.73个百分点至20.83%;净值产品申购量占比增速加快,环比上涨0.99个百分点至2.46%。封闭式预期收益型产品发行量仍然占据绝对主导地位。

从各类产品占比走势来看,封闭式产品发行量占比走势呈趋势性下降状态,开放式预期收益型产品与净值产品申购量占比整体呈上行趋势。监管积极鼓励银行理财向净值化转型,预期将带来净值产品占比的趋势性上升。

全国各类型银行发行量较为均衡,全国性银行发行量增至首位

本月,全国范围来看全国性银行理财发行量为4324款,环比增加379款;城商行发行量为4300款,环比减少508款;农村金融机构发行量为3716款,环比减少384款。从各类型银行理财发行量占比来看,全国性银行发行量占比为35.04%,环比下上升4.35个百分点,超过城商行;城商行发行量占比为34.85%,环比下降2.56个百分点;农村金融机构发行量占比为30.11%,环比下降1.79个百分点。本月,全国性银行在发行量和占比方面均取代城商行排名首位,各类型银行发行量与上月相比呈现更加均衡的特点。

3.全国银行净值转型不断推进

银行理财净值化转型指数反映了全国银行净值产品存续数量增减情况。可从银行类型角度出发,对全国银行理财净值产品存续量变化进行分析。

全国净值转型程度指数持续提升,环比上涨0.27点至1.52

本月,全国银行理财市场净值产品存续量为2134款,环比增加318款,较上月有明显提升。从净值转型程度指数表现来看,本月,全国净值转型程度指数为1.52点,环比上涨0.27点,较去年同期上升0.60点。在资管新规要求银行理财向净值化转型的大背景下,全国银行理财净值化转型程度近一年以来大幅提高。

各类银行净值产品存续量环比均增,全国性银行净值转型程度大幅领先

本月,从全国净值产品存续数量来看,全国性银行净值产品存续量为1614款, 增加279款;城商行净值产品存续量为452款,增加22款;农村金融机构净值产品存续量为68款,增加17款。全国性银行净值产品存续量与增量均明显领先城商行与农村金融机构。

从各类型银行净值转型程度指数来看,本月,全国性银行净值转型程度指数为3.46点,环比上升0.76点,同比上升1.59点;城商行净值产品转型程度指数为0.70,环比上升0.04点,同比上升0.14点;农村金融机构净值转型程度指数为0.24点,环比上升0.06点,同比上升0.13点。整体来看,各类型银行净值化转型程度较去年同期均有明显提升。其中,全国性银行在人才、资金、基础设施方面具有先天优势,与区域性银行相比,其理财净值化转型脚步更加快速。

国有控股行占据净值发行主导地位,各类创新净值产品逐渐增多

本月,国有控股银行发行净值145款,占比45.17%,环比上升6.40个百分点;股份制商业银行次之,发行115款,占比35.83%,环比下降3.82个百分点;城市商业银行发行45款,占比14.02%,环比下降5.36个百分点。凭借雄厚的资金实力和投研实力,国有控股行在净值产品布局方面有明显优势。

本月某些股份制商业银行推出了一些创新性净值型产品,如采取阶梯申式购费、创新的本金支付方式和分红方式等。各家银行机构加速推进净值型产品布局,净值产品类型不断丰富。

4.全国银行理财风险总指数上行

全国银行理财风险指数是由目标银行承担的隐形风险、价格波动风险以及投资于基础资产传递风险三类风险加权所得,主要反映了银行理财市场的整体风险状况。该指数越大说明对应市场的风险也越高,反之则风险越低。

本月全国理财风险总指数上行1.33点至107.36点,上行幅度较大,显示在经济数据不及预期、中美贸易冲突、股票市场大跌、信用违约风波等风险事件的冲击下,总风险水平增长。同时,在6月20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6月27日召开的第二季度货币政策委员会例会中,均以流动性“合理充裕”替代“合理稳定”,流动性的合理宽松也为市场吃下了“定心丸”。

基础资产传导风险上行引致银行理财总体风险提升

一般而言,银行承担的隐性风险主要是指刚性兑付前提下银行为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提供的隐性背书所带来的风险;价格波动风险指的是银行理财产品到期后无法按照预期收益率兑付的风险;而基础资产传导风险即为由投资的基础资产传递而来的风险。

本月,全国银行承担的隐性风险指数为106.42点,环比小幅增加0.38点;价格波动风险指数为130.79点,环比微增0.14点;基础资产传导风险指数为95.57点,环比增加4.31点,增幅较大。结合本月总风险指数上升的表现来看,基础资产传导风险大幅上升是总风险指数上升的主要原因,在中美贸易摩擦、债市违约潮、股票市场大跌等因素作用下,银行理财投资的基础资产风险上升;资管新规逐步落地,基本符合此前各机构的预期,业务转型逐步开始落实,银行承担的隐性风险受到抑制,同时结合央行灵活运用货币政策工具,本月市场资金面较为宽松,价格波动风险也处于较为稳定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