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上半年,银行理财市场存续规模仍然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从不同投资者类型的角度来看,截止6月底,个人理财产品存续规模虽然持续增长至12.71万亿,但市场占比却微幅下滑;机构理财产品存续规模为7.69万亿;较年初占比也有1.39个百分点的下滑;同业理财产品是唯一较年初存续规模占比有所提升的产品类型,较年初增长了2.51个百分点。同业理财的大幅扩容,表明了银行对该项业务的认可,但就长远来看,仅重视同业理财的发展仍然会面临着一些隐患。
同业理财的快速拓张,并非是今年才出现的新现象。早在2014年银监会下发127号文整顿同业乱象后,同业相关业务就告别了仅作为流动性调节或监管套利的工具,逐步进入规范的高速发展通道。127号文规定,单家商业银行同业融入资金余额不得超过该银行负债总额的三分之一,这在限制了同业存放业务增长的同时,也变相推动了同业理财业务的发展。进入2015年后,为缓解资金紧张的局面,央行连续进行了多达5次的双降,大幅拉升市场流动性,降低了资金成本和融资成本。由于传统同业存放业务受到限制,很多银行又不能直接投资打新、两融、收益凭证等相关资管业务的前提下,银行的可用资金急需新的投资渠道,基于这种情况,银行发行的同业理财以其较高的收益较低的风险受到了市场的追捧。另外,相对于个人理财业务,同业理财所交易的资金规模更大,有利于短期内银行理财冲量;同时,同业理财的发行成本也相对更低,使得不管作为发行方还是投资方,同业理财均受到银行业的热捧。
从各类金融机构的情况来分析,全国性银行由于物理网点较多,客户粘性较强,因此个人理财产品存续规模的占比相对较高。不过由于全国性银行理财业务发展程度较高,同业理财的规模仍然较大;而区域性银行中城市商业银行与农村金融机构的同业理财表现有较大差别。城市商业银行根据自身资源的不同,不同的银行发展战略及资源差别较大,因此部分银行仅开展了个人理财业务,而另一部分则将资源更多的倾斜向同业理财,其理财的占比达70%以上。与城市商业银行不同的是,农村商业银行整体表现更为一致,专注于个人业务的农村金融机构更少,大力发展同业理财业务的较多,据相关数据估算,农村金融机构的同业理财规模在40%以上。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为,大多数农村金融机构都受到区域限制,个人客户市场较难开拓,因此大力发展同业理财是其在理财市场分一杯羹的较好选择。
同业理财过快的发展背后仍然显露出一定的隐患,部分风险也会随着该项业务的扩容而增大。其中由于同业业务存在较严重的期限错配,因此流动性风险和利率风险都可能有所增大。当货币政策收紧时,单一机构的流动性风险很有可能快速集聚引发大面积流动性风险,进而形成整个市场的系统性风险。另一方面,目前刚兑仍存,但如果未来刚兑打破,那么是否有人仍愿意接手现阶段资产投资期限较长,产品期限较短的同业理财产品还属未知,资金链断裂可能性较大。另外从资金端看,目前同业理财的客户80%-90%都是银行客户,客户类型较为单一,没有做到客户类型的分散化;而在资产端,非标资产的投向也较为接近,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或房地产行业,使得银行的集中度风险大增。当然最后,即使国内银行整体信用程度较高,但在当前经济下行期间,信用风险的增大也是不可避免的,对于同业理财而言,银行既要承担同业敞口风险,也必须承担基础资产的信用风险。
虽然同业理财业务在冲量与成本方面更有吸引力,但相比个人理财业务,其受金融市场表现的影响更大,稳定性也相对较差。因此单一发展同业理财业务,会使产品同质化程度过高,不利于理财业务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的进一步推进。如果说,同业理财能帮助银行理财业务迅速起步,那么个人理财业务在某种程度上就决定了理财规模能达到的上限。因此,对于个人业务没受到外部因素限制过大的银行而言,在通过同业冲量达到一定规模后,倾斜部分资源发力个人业务是必要的。目前从大多数理财业务发展较快的银行表现来看,同业业务在其整体理财规模的占比均处于15%-25%之间。
欲获取报告全文,请联系我们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