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初,中国银监会召开工作会议,确定了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和招商银行等6家银行作为不良资产证券化的首批试点机构。2016年5月,中国银行打响不良资产证券化(ABS)重启“首枪”,其发行的名为“中誉2016第一期不良资产支持证券”的资产支持证券,首期规模为3.01亿元,这标志着停滞8年的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正式重启。随后,建行发起的“建鑫2016年第二期不良资产支持证券”将在2016年9月23日于银行间市场申购,成为继对公不良贷款、信用卡不良贷款、个人经营性不良贷款为基础资产的不良资产证券化产品后,资产证券化市场的又一创新。
2008年始于美国、影响全球的金融危机将资产证券化推上了风口浪尖,同时也让中国在探索资产证券化方面原本就谨慎的步伐直接转向全面停滞。那么,是什么原因使得曾经一度背上“骂名”的资产证券化又重新回到了大众的视线中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宏观经济下行,监管导向转向
近年来,中国经济增长乏力,特别是传统行业面临着转型升级的巨大压力,同时,前期规模疯狂扩张的信贷业务也在这时期不断的暴露出风险事件,使得银行的不良率直线上升。而在2016年7月7日,银监会国有重点金融机构监事会主席于学军在“2016中国银行业发展论坛”上表示,截至5月末,中国银行业不良率突破2%,中国银行业面临自2004年国有银行核销处置不良资产、改制上市以来最严峻的经营压力,并且这种压力短期内难以扭转。在这样的背景下,在市场规律的调控下,银行必然会选择惜贷,提高贷款门槛,而这又将反过来进一步刺激经济的恶化,形成恶性循环。因此,如若打破该种局面,那么就必须降低银行的不良率。在严峻的现实面前,监管也不得不进行新的探索。
在此之前,银行处理不良贷款,降低不良率的方法主要有以下两种:第一,低价出售给AMC;第二,不良资产收益权互换。其中,不良资产收益权互换可谓是规避银行监管,将不良资产短时间内转移出表的利器。而银行只需要支付对手方的通道费以及资管计划的利息,就可以实现不良的腾挪之术。这对于银行自身,无异于饮鸩止渴;对于监管来说,则是如芒在背,因此,在2016年4月底银监会发布了《关于规范银行业金融机构信贷资产收益权转让业务的通知》,旨在整顿这种不良风气。那么在监管收紧了银行转移不良的通道时,必然要给银行开辟另一条通道。监管层经过权衡,最终选择了停滞多年的资产证券化来挑大梁。
银行--两利相权取其重
而对于银行自身来看,如果将不良资产打包、低价出售,这对于银行来说其效果并不会比直接核销好太多,因为,在当前环境下,银行将不良资产出售给四大资产管理公司的价格普遍较低,使得银行不愿意贱价出售,而从四大资产管理公司每年赚的彭满钵满的情况来看,银行出售的不良资产的价值也并非如此之低。因此,对银行来说,直接将不良资产打包给AMC是一种性价比极低的降低不良率的方式。相比之下,不良资产收益权互换的优越性就体现出来了。
不良资产收益权互换到底是怎么运作的呢?银行现将不良资产打包,而对手方大多为券商等扮演通道角色的买方,银行一方面将打包好的不良资产出售给买方,另一方面通过发起设立券商定向资管计划,募集理财资金,名义上不良资产包在银行名下,募集资金的资管计划在券商名下,双方通常会在私下签订回购协议或抽屉协议,随后进行收益权互换,银行用不良资产未来的收益权换取资管计划下的固定收益,券商反之。在这个过程中,银行就实现了不良资产出表的目的。而当对接的资管计划到期时,银行再将不良资产打包买回来,同时支付券商定向资管计划,也就是银行理财资金的利息。那么,可以看出银行规避监管的成本就在于银行理财资金的成本以及券商等的通道费用,而在银行理财收益率一降再降的背景下,这种监管套利似乎还是可以给银行带来好处的,但这并没有实质性的解决不良资产的问题,并不具备可持续性。
而特别是在监管已经开始对银行的这种套利行为进行规范时,不良收益权互换的成本就进一步增加了。当然,在合力降低不良率的过程中,监管既然关上了一扇门,那必然会新开启一扇窗,即不良资产证券化。银行“舍不得”将不良资产直接打包给坏账银行出售的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打包的不良资产价格的低估,严重背离了其自身应有的价值,而在再投资压力不断上升的背景下,只能逼得银行打擦边球。而不良资产证券化的出现则可以有效的解决这一难题,ABS产品具有市场公开定价、信息披露较为完善、流动性好的特性,不仅可以实现给银行出售不良资产公允定价,还能够真正实现不良资产的出表,风险的转移,同时在监管的一紧一松的引导下,银行权衡利弊也自然会选择将不良资产证券化之路。
虽然目前银行的不良资产证券化产品只能在银行间进行交易,但是银行理财却也给了广大投资者选择的机会。这对于本身投资渠道狭窄、投资品种单一的金融市场来说,这种新型的投资品种也是对健全我国金融市场的重大利好。当然,在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的重启之路上,肯定还会出现五花八门的问题以及各种各样的困难,希望监管能够加强制度建设,保住大方向不放手、同时细节也要落到实处,产品本身并没有什么问题,关键还是在于运作的人,引发美国次贷危机的黑锅,不应由ABS产品来背。而随着金融行业的不断发展,ABS产品必将在未来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欲获取报告全文,请联系我们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