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江苏银行“苏誉一期”开启了我国银行业不良资产收益权转让业务试点的序幕。随着监管层放宽对银行不良资产市场的掌控,整个不良资产逐渐走向市场化,不良资产相关业务主体机构面临着不同机遇与挑战,其中“互联网+不良资产”模式不断引发热议。
21世纪开启的“互联网+”模式不断席卷人们的衣食住行,随着不良资产的不断攀升,互联网又将目光转移至该金融领域。在目前不良资产市场体系中主要包括四类机构主体,从不良资产来源看主要有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从处置环节来看主要有国有四大AMC、地方性AMC以及不持牌AMC三类机构;以及律师事务所、会计事务所、评级机构等服务机构以及最终的投资方。一方面,资产管理机构通过互联网手段来介入传统不良资产的处置;另一方面,近年来由互联网金融平台产生的不良贷款的处置,本文主要从互联网金融平台进行论述。
目前,商业银行一般通过两个渠道处理不良资产。一是通过直接转卖给专业的不良资产处理机构--如四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等;二是自行处置。而不良资产的不断攀升以及四大AMC处理体量有限,在大规模不良资产处置需求以及互联网+的背景下,“互联网+不良资产”应运而生。互联网金融平台可以为不良资产处置主体在不同的环节提供相应的配套服务,目前“互联网+不良资产”的平台类型按照功能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类为委托撮合类,通过搭建不良资产的垂直信息搜索平台,撮合买卖交易双方;第二类为催收服务类,催收服务类是以催收不良资产为主的服务,提供催收O2O 服务;第三类为数据查询类,通过数据挖掘寻找债务人的隐匿财产,向不良资产投资机构与处置团队提供以专题债务人财产信息为主的数据服务,并根据处置难度与回报情况对不良资产项目进行分层,最终向投资者提供不良资产收益权的金融产品。通过搭建“互联网+不良资产”平台,抓住不良资产市场发展的机遇,从而从该市场分得一杯羹。
但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互联网+不良资产”是随着不良资产市场扩大所衍生出难得的机遇,但目前仍处于探索阶段,存在平台功能单一,多处于围观态度而成交较少的现象。“互联网+不良资产”目前仍面临着不同的挑战。一是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依旧存在;二是基于信息不对等无法科学反映不良资产的估值定价;三是该类平台运作主体小,议价能力弱且无法取得大量优质的债权包;四是相关法律政策不同步;五是业务标准化问题,即不良资产处置作为一种非标准化业务,目前尚未形成统一的业务模式及操作流程等。
“互联网+不良资产”模式虽在一定程度上可全面提升不良资产的处置效率、降低处置成本,充分满足众多市场投资者的投资需求,目前存在的挑战同样不可忽略。针对该类平台目前现状,我们建议相关部门建立“互联网+不良资产”处置具体操作规程、相关标准并建立匹配的法律法规,搭建全国统一的不良资产交易平台,形成多层次的不良资产交易市场等。
欲获取报告全文,请联系我们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