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6期分析专栏】资本追逐民营银行,也应回归理性

分享:

  国内首批的5家民营银行已经陆续进入经营的第二年,第二批民营银行陆续落地,今年上半年共有三家第二批民营银行已经过地方银监局的批复,分别是四川希望银行、重庆富民银行以及湖南三湘银行。这也印证了银监会副主席郭利根之前的言论--民营银行未来将重点布局中西部地区。而从中商产业研究院的数据来看,民营银行也受到了产业资本的追捧,在2016年1-6月期间,民营银行核名总数达96家,正在筹备或者准备筹备的民营银行机构规模也在不断扩充,表面上态势一片向好,但是笔者持审慎的态度。

  民营银行的诞生是在国家提出侧供给改革的大背景下实现的,其目标主要在于增加金融供给主体,填补我国商业银行无法顾及的市场,大力普惠金融,着力解决我国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因此,民营银行的市场定位就是“小存小贷”。但是,如果民营银行还是沿用传统银行的经营模式,那么将寸步难行。首先,从目前来看民营银行的经营范围较为狭窄,办理的业务也较为单一,较难抗衡传统银行丰富的业务线;其次,从存款业务来看,提高存款利率对客户粘性的增强并不明显,因为,传统银行不仅有渠道优势,而且其理财产品的收益率也更具有吸引力;最后,贷款业务方面,民营银行主要的受众群体是小微企业及个人用户,若用传统银行的方式去执行尽调等操作,风控显然过高。

  在上述分析之下,民营银行要想获得成功,只能另辟蹊径。从首批经营的民营银行来看,类似于网商银行、微众银行的经营模式在理论上更能成为理想的民营银行经营模式。从存款来看, 目前网商银行的存款主要有三个途径,分别为自己解决、同业资金和资产证券化,尚未实现“小存”功能。具体到阿里集团来看,其宝宝类产品已经具备了“小存”的功能,因为用户不仅能够通过宝宝类产品获得超过传统银行“定存”的额外收益,更为重要的是实现了支付、财富管理的功能,这样就避开了缺乏渠道的劣势,以极低的成本获得“存款资金”,这将是“小存”的具体体现;而从贷款来看,网商银行和微众银行通过对庞大数据的深度挖掘,用创新的互联网思维,在极大的降低贷款成本和风险的前提下,极大地满足了小微企业和个人的融资需求,这是“小贷”的具体体现。这就使得民营银行拥有获得巨大成功的可能性。

  而从网商银行在2016年2月29日公布的成绩单来看,网商银行的确取得了成功,正式开业8个月以来,服务小微企业的数量突破了80万家,累计提供的信贷资金达到450亿元。但是,笔者还是认为网商银行的成功并不能代表整个民营银行的成功。很明显民营银行应走普惠路线,若其他民营银行不具备一定的受众群体,不能充分挖掘自身优势,实现差异化经营,那么,民营银行的经营也会步履维艰,现在民营银行的扩容也将是虚假繁荣,毕竟中国只有一个阿里,一个腾讯。

  欲获取报告全文,请联系我们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