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8期分析专栏】银行不良缘何而来 又该去向何方?

分享:

    近日,有统计称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余额已突破2万亿元。不良率突破2%,达到2.15%,这个数据分别比年初新增2800多亿元,提高0.16个百分点。

    具体数据来看,根据银监会此前发布的一季度数据得知,截至2016年一季度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13921亿元,较上季度末增加1177亿元;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1.75%,较上季度末上升0.07个百分点。从数据上看,虽然银监会尚未公布二季度数据,但就目前情况来说,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恶化速度确实在加快。

    面对不断攀升的不良率,我们首先来看一看不良压力的来源。首先,不可否认的就是在经济新常态大背景下,产能过剩、盈利能力匮乏,企业大面积亏损屡见不鲜,偿债能力逐渐步入下降区间,不良资产数额的上升现象也就不奇怪了。其次,商业银行的风控意识和能力也是造成不良上升的一大因素。历史的诟病使得不少地方性金融机构的贷款及风控措施过多的受到政府的干预,再加上金融危机以来银行业资产的急剧扩张,致使其在目前经济的下行通道中集中爆发。再次,历史原因也是目前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增加的一个源头。由于早先的一些贷款流入了收益率比较低、可能存在潜在风险的领域和行业,而在经济转型特别是供给侧改革背景下,这部分资产经过几年时间的酝酿,就转变成了不良贷款。

    面对逐渐扩大的不良贷款率,负面影响也随之而来。银行鉴于监管指标和生存压力,慎贷、惜贷以及抽贷现象逐渐加重,实体经济问题难以解决,简单粗暴的直接切断源头的做法使得情况进入恶性循环。如何权衡和处理这一棘手的问题也是各个银行和监管层很长一段时间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

    就当下而言,想从根本上扭转银行不良贷款上升的势头,需要从化解存量不良贷款和防范新增贷款两方面双管齐下。

    首先,加快推进不良资产证券化。在传统处置渠道日益受限的情况下,不良资产证券化有助于银行业拓展处置不良资产新途径,让不良贷款以市场化的机制走向资本市场,不仅能活跃银行间债券市场,带动资本市场发展,更能化解银行信贷包袱,从而高效地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停滞八年的不良资产证券化已重启,今年首批试点将达500亿元,也体现了监管层对于资产证券化这条路子的支持态度。

    其次,尽快按市场化方式推出债转股试点。在经济增速下行、周期性产能过剩的背景下,实施债转股,可以改善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和资产负债表,为化解过剩产能和降低企业财务杠杆、降低成本赢得时间。

    再次,应进一步放宽银行业的准入门槛,使民资更大规模地介入到银行业。如此,不仅可以倒逼传统银行业的创新加速,更可逐渐打破国资背景商业银行信贷的体制性软约束。

    最后,应当加强银行的风险管控措施。加强事前尽调,事中管理,事后协调的处置态度,收缩入口,把控出口的办事方法,将不良贷款的处置既放在监管指标之下,又兼顾其长远发展的可能性,防止硬着陆事件的反复发生。

    银行不良贷款的话题在经济下行趋势下可能略显刺耳,但是有效管控才是终究是处置不良的妙药良方。

    欲获取报告全文,请联系我们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