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7期分析专栏】商业银行票据风险为何频发

分享:

    近日,宁波银行共3笔票据业务涉嫌违规,涉及金额共计人民币32亿元。这是今年继农业银行、中信银行、天津银行后的第四期商业银行票据风险事件,加上龙江银行冒名办理贴现的6亿元,累积涉案金额已达人民币88.7亿元。除不法分子牟取私利以及纸质票据带来的天然操作风险的显性原因外,其背后的隐形原因值得我们深思。

    从理论上来说,作为银行信用与企业商业信用的有机结合,票据业务作为企业融资工具,票据的贴现为中小企业提供了便捷的融资渠道以及低融资成本的资金,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起到了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作用。但从实际操作层面上来说,票据业务其利息收入、非利息收入以及其影子银行的金融功能属性被过分利用,从而导致金融风险积聚,操作风险、道德风险、外部勾结风险尤为突出。

    商业银行票据风险频发,一方面源于票据市场的疯狂发展,主要体现在如下几点:

    一.、交易主体多元化,存在劣币驱逐良币效应。早期的票据市场的参与者仅限银行等金融机构和工商企业。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与放开,证券、信托等通过资管计划以及票据中介等机构均参与到票据市场当中,而龙江银行票据案中票据中介的贡献尤为突出。息差收窄导致市场竞争环境日益恶化,在强大的经营业绩要求及竞争压力下,存在对风险的误判及掌控不足。

    二、多元风险交错,催生不同作案形式。随着票据市场不断发展,参与主体的增多以及融资功能的过度挖掘,使得票据市场风险不断累积,而多元风险的交错催生出各种作案形式。常见的作案形式有假票质押贴现、一票多卖、套现补亏、章印委托代理等。

    三、交易获利盛行,监管难度加大。随着国内经济增长下滑,利率市场化导致利差收窄,贴现利率也出现随之一路下滑,交易获利成为一种收益补偿措施。另外,在信贷规模控制的期间,往往盛行投资标的为票据的理财产品达到出表的目的。另外,由于买入返售不占用信贷规模,而这也一定程度上使得相较于买断/卖断式,银行更偏爱买入返售模式,今年农行的买入贩售事件则是很大程度上受此影响。而这种各种主体参与的交易使得监管难度加大,增加了票据业务的风险。

    而在另一方面,商业银行票据风险频发引发我们对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能力以及相关配套制度完善情况的思考。早在十年前,操作风险引发的中国银行四马路支行等票据大案引发关注。而在十年后的由操作风险引发的并不算高明的操作手法的票据大案仍在频发,这值得我们监管层深思。另外,关于商业银行票据业务相关配套制度的执行到位情况、设置合理与否以及是否存在制度空白,也是另一个值得监管层深思的话题。

    欲获取报告全文,请联系我们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