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银监会下发的82号文中,隐约透露出监管层对于银行在体系内延后不良暴露的情况已开始重视,将可能有所行动。近日,有三家国有大行均收到了来自监管的窗口指导,以某大行为典型代表的不良出表纯通道模式被叫停,另外中国银行的不良资产基金模式则受到了基本认可,未接到窗口指导。
目前来看,两者的重大区别,在于银行是否直接有理财资金参与认购不良资产收益权或证券化份额。而银行急于采用不良出表纯通道模式的根本原因则是银行资产质量劣别压力过大,如果全部入表,过高的不良率可能对银行的声誉等方面造成较大影响,但在实体经济下行周期中,如果单纯的像过去那样低价卖断不良资产,牺牲账面利润,银行也不愿承受其中的损失。
据银监会统计,在2014年一季度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6461亿元,不良贷款率仅为1.04%;关注类贷款余额15553亿元,占比2.5%。短短两年时间后, 2016年一季度末,不良贷款和关注类贷款余额均翻番,分别达到13921亿元和31953亿元,不良贷款率升至1.75%,关注类贷款占比甚至超4%。拨备覆盖率则从273.66%一路跌至175.03%。
在极大的不良压力下,银行往往会在不良初期采用协商、重组、展期、出表的方式让不良贷款延后暴露,同时采用清收等办法,提前规避信贷风险,直到最后问题恶化到难以操纵时,不良贷款才会体现于报表之上。资产质量劣别的压力增大也促使了新模式的加速进行,不良资产证券化迅速重启,中行招行试点更是抢先落地。
不良资产证券化在处置不良资产方面有其优势,一是拓宽了银行处理不良资产的手段和融资方式,降低流动性风险。二是强调了市场化的处置,这种市场化的处置方式,打通了银行信贷资产和资本市场的联系。三是更好地发现不良资产价格,有利于提高不良资产的回收率。四是可以实现专业化的管理。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在资产证券化过程中,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可能出现回收难度大、回收额和回收时间不确定、未来现金流不稳定等情况,需要极为慎重地评估贷款资产的回收状态并建立健全约束及激励机制。
除了加强银行处理不良资产的力度外,对于企业通过摆账等行为粉饰形象从而抬高银行授信的行为也应该加强管制。摆账主要是指银主将资·金以客户的名义存入银行,暂时摆放到客户的账上,名义上充当客户的资产,客户按照合同付给银主一定的贴息。这种方式使得银行较难判断企业的真实水平。在结合经济周期下行等因素,企业出现明显下滑,即使部分真实资质达标的企业也可能出现偿付困难等情况,更何况通过摆账行为达标的企业通常资金实力较弱,更容易出现现金流断裂,失去短期偿债能力甚至项目烂尾的可能。因此除了加大对银行的监控及引导外,对寻求贷款的企业的资质也需要有更完善监督方法。
欲获取报告全文,请联系我们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