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8日,中国基金业协会发布了第五批失联(异常)私募机构名单,此次包含17家私募机构,其中包括曾经名震江湖的泽熙投资和金赛银。据统计,这是自2015年11月23日该协会公布首批失联私募机构公告以来失联机构数量最多的一次。近年来,得益于宽松的宏观经济政策和货币环境,使得市场的流动性相对充裕,这也催生出了一大批非银金融机构,如公募基金、私募基金、信托、证券、保险、融资租赁以及财务公司等。同时,得益于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各种金融网络平台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这毫无疑问大大的丰富了金融市场的结构层次和投资主体,然而,在相关金融制度还未完善的情况下,各种金融乱象也频发。先是以e租宝为代表各种金融平台的非法集资捐款潜逃事件,后来是银行票据案,接着是债券违约事件,而近期私募基金机构失联事件也日增。这一连串的金融事故和丑闻让人毛骨悚然,使得我们不得不怀疑,积聚已久的金融系统风险是否在慢慢爆发。
尽管如此,我们大多数人还是把这些事件当做“故事”一样去看,心想自然有相关机构去善后,然后继续沉浸到五花八门的投资盛宴中,尽情享用。殊不知这有可能是“最后的晚餐”,风险正慢慢逼近。
而每当相关事件爆发,我们的各类金融监管机构就如消防员一样上蹿下跳到处“灭火”,各种临时性规范文件就好似“灭火剂”一样,哪儿有火往哪儿喷。比如,互联网金融问题暴露,马上出互联网金融相关规范、成立互联网金融协会;票据案出,开始研究规范票据的文件;私募基金出问题,出私募基金管理办法和合同指引等等。但我们要明白“灭火剂”只能灭火,不能防火。要想防止或减少金融风险事件的爆发,我们得从源头开始规范,不能总是等事情出了,再想解决办法。
此外,我们目前看到的这些乱象事件只是经济金融风险的一个片面、冰山一角,但目前的监管体系已经表现出监管乏力,一旦发生连续性事件时,更是首尾难顾。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创新层出不穷,银行业、证券业、信托业、保险业等金融机构之间相互渗透和交叉的趋势不断增强,混业经营是大势所趋,但目前的分业监管模式常常因为监管权限纷争导致效率低下,同时,存在一些领域监管缺失,而另一些领域重复监管。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急需一个“超级监管者”来统筹安排经济金融领域的各个方面,各领域重新梳理并发现和识别潜在的风险点,并制定出相应的法律规章,建立一套“统一领导、分级负责、条块结合”的金融监管新体制,使市场更加标准化可控化。
欲获取报告全文,请联系我们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