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1日中铁物资公司公告称,168亿债务融资工具即日起集体暂停交易。这是继天威英利、中国二重、中国钢铁之后又一个暴出信用事件的央企,且其涉及的债券存续规模和投资机构有过之而无不及,受到市场广泛关注。刚过去的3月,东北特钢也曝出连环违约事件,这是地方国企公募债违约首例。过去被认为避风港的地方国企和央企,近期连连成为信用风险事件的主角。可见,信用风险已经打入债市腹地,信用风险爆发已从民企转向央企。
近期,至少有7家企业的主体评级被调低,其中包括山西煤炭进出口集团、河南华泰特种电缆集团、青海金瑞矿业、东北特钢集团、霍煤集团、新查矿业、玖源化工。涉及的行业主要包括煤炭、钢铁、化工等产能过剩行业。随着企业2015年年报陆续披露,跟踪评级进入调整期,预计产能过剩行业评级下调的情况将不断增加,尤其是信用债面临较大的评级下调压力,信用风险事件将带来阶段性暴露。
根据各风险暴露企业的情况来看,各企业虽然均有各自的特殊问题,但他们存在着一些共性:短债长投、高资产负债率(过度杠杆)、债务压力高居不下、经济效益下滑、流动资金紧缺导致短期偿债能力不足等。同时,由于银行受制于不良贷款攀升等问题,银行将更加谨慎的参与地方政府和企业的融资,流动性不足导致的短融违约的概率将大幅增加。随着经济大环境的持续低迷和去产能的逐步推进,产能过剩行业或面临信用风险的加速暴露。
近年来,中国债券市场经历了快速发展阶段。截至2015年底,我国的债券市场总规模大幅提升,债券融资规模占全社会融资总规模的比重上升至19.10%。在经济增速放缓、资产荒持续、利率市场化的背景下,信用债成为各类投资理财资金的主要配置品种。其中,银行理财资金是其重要的青睐者。银行理财资金直接或者间接投资于债券市场的比例一直处于较高的比例。尤其是,2015年下半年以来,“股弱债强”让债券市场不仅成为资金的“避风港”,更是各大机构投资者的“淘金地”,银行理财机构也不例外。近期,债券违约风波接连而至,如何应对持有的债券违约也成为摆在银行理财机构面前的难题。另外,我们还应谨防出现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双重冲击的情况,相关债券暂停交易将导致机构难以出货止损,尤其是对于流动性要求较高或即将到期的产品损失较大。
对于风险,我们应该辩证的看待,其实,这次频频的信用风险事件的爆发也是对债券市场的优胜略汰的过程。此后,投资者对于风险事件将形成谨慎态度,同时,未来信用资质差、规模小、盈利能力弱的企业发行的债券将不被市场接受。
面对以上情况,我们建议银行理财部门调整理财资金投资于债券市场的杠杆策略,在期限配置方面控制错配程度,未来在券种的选择方面,侧重信用等级高、短久期、盈利能力强的企业发行的债券。对于持有的风险债券,密切关注并采取一定的风险对冲策略。
欲获取报告全文,请联系我们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