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30日,央行、银监会联合印发《关于加大对新消费领域金融支持的指导意见》,推动专业化消费金融组织发展,鼓励有条件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围绕新消费领域设立特色专营机构、完善配套机制,推进消费金融公司设立常态化,鼓励消费金融公司针对细分市场提供特色服务,加大对新消费领域的金融支持。
在如今金融行业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消费金融市场仍是一片蓝海,不少传统金融机构正在加大马力积极布局。2015年6月,重庆银行、物美控股等六家公司共同成立“马上消费金融公司”。同月,工商银行的个人信用消费金融中心成立。2015年7月,中信银行公告将信用卡业务独立布局消费信贷,杭州银行获准筹建杭银消费金融公司,中国平安旗下“普惠金融”业务集群宣布整合完成。而在最近,2016年3月8日,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中邮消费金融有限公司与多家家庭消费行业龙头商企在北京成立“邮你有家”消费产业联盟。
从消费者的角度来看,目前主流人群的消费习惯正在发生变化,尤其是正值青壮年的80,90后,线上消费---小到外卖,大到家居电器抑或是更大额的汽车,叠加消费品本身所具有的重复性及易耗性,催生了大量对于消费信贷的需求。传统观念提倡 “量入为出”,倾向于先攒钱再消费,而当下鼓励所谓的“说走就走的一场旅行”,“早买早享受”,正在使传统保守的消费理念逐渐瓦解。不过,如果可以比较好的控制住实际所需,根据自己未来的现金收入合理安排消费行为在纵向时间线上的分布,这才是效用的最大化。
当前涉及消费金融的机构主要为三类:商业银行,银监会批准成立的消费金融公司(不少也是银行控股),以及依托于电商平台、P2P 平台的互联网消费金融企业。其实对于开展消费金融业务的机构来说,希望消费者为提前满足消费需求而“买单“---即付出相应的手续费或者利息,如信用卡,在设置无息期后,会给出账单分期的功能并收取相应的手续费,或者给出每月”最低还款额“,对未还款部分计息。目前,互联网巨头纷纷在上线自己的支付工具或信贷产品,并将旗下各类网站连接起来。如百度,旗下的糯米团购或百度外卖,都可使用其线上信贷产品----百度有钱,在团购付钱时可使用“百度有钱“的额度,并且,在还款日还可使用信用卡还款。又如淘宝旗下的“蚂蚁花呗”,也是专为在淘宝平台的消费提供的融资工具。但目前这些线上产品设计得较为单一,借钱方式也相对简单,相比于银行发放的信用卡,各项条款如还款时间或计息方式都更简便易懂,随着未来消费者金融方面关于借贷或理财等意识更为丰富,当前单一的产品可能无法满足多样化的需求。
我们认为,未来在消费金融领域,银行与互联网企业的合作大于竞争,互联网企业提供平台,一方面把握客户的消费习惯,提炼客户的需求;另一方面连接各银行,由银行提供用于消费的贷款资金或者其他方面的贷款服务,同时也更利于资金成本的降低。对于银行,如果同时与好几家线上消费平台合作,而某客户在各平台都有消费记录及融资需求,银行可从不同渠道获知该客户的信息,可进一步挖掘该客户实际的或可能的需求,并提供精准的定制化服务,降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各类成本。
欲获取报告全文,请联系我们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