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止2015年年末,银行理财市场存续规模已突破23万亿元,稳居大资管行业第一把交椅。在顶层制度设计上,银行资管部门事业部制改革基本完成,银行资管子公司推进的呼声此起彼伏。银行理财日益成为中国金融市场上最为重要的市场参与者。
不过经过多年的疯狂的高速增长后,主动放缓前进的脚步,整理并清除隐藏的问题也是极为重要的。就如同拳击一般,将拳头握紧收回是为了下次更好的发力。据《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年度报告(2015)》显示,截至2015年年底,共有426家银行业金融机构有存续的理财产品,理财产品数60879只,理财资金账面余额23.50万亿元,较2014年年底增加8.48万亿元,增幅为56.46%。此外,2015年银行业金融机构发行了186792只理财产品,累计募集资金158.41万亿元,全年发行产品数和募集资金额分别比2014年提高3.5%和39%。而2014年银行理财产品发行数和募集资金额分别比2013年提高25.31%和61.70%。规模扩张的放缓对于银行理财的发展起到一个缓冲作用。2015年银行理财市场的收益率水平,不断下行的特征或是最为统一的印象,进入2016年以后,伴随“资产配置荒”凸显,银行理财在资产端受到掣肘,不仅优质资产更为难觅,银行的议价能力也在下降,理财收益水平极大可能仍然处于持续下行的状态。在目前收益率较低时,进行行业的调整转型不失为一个好的时间点。
作为低风险投资品的代表,银行理财风险低收益稳定是其能迅速做大的关键所在,因此即使在2015年,银行理财收益率持续下跌的前提下,整体规模也能保持较快的增长。不过在2015年,各大银行传出了不少“风险事故”,“飞单”、“虚假宣传”等问题层出不穷。虽然这里的“飞单”或者“虚假宣传”大多数是第三方机构的理财产品,这类产品甚至不属于银行代销的,更与银行自身的理财产品没有关系,但投资者从银行内购买的产品通常会认为该类产品的安全性是以银行信誉为背书的,因此出现任何风险事故均会算在银行理财身上。在现在收益率日渐走低前提下,如果不能维持银行理财产品“安全,稳定”的招牌,可能会对该行业的发展造成极大的冲击。
在2016年3月16日,尚福林表示,为保护消费者权益,今年年底前银监会要求主要的、有条件的商业银行要全面推开理财产品“双录”。所谓“双录”,是指银行在销售理财和代销保单等金融产品时,同步录音录像。目的是为了解决销售误导,防止‘飞单’纠纷的证据问题。“双录”直接解决误导销售的根源,将风险管理从静态变为动态,从事后处置转向过程管理,对银行业起到了有效约束作用,提高了监管的针对性和取证的有效性。由于“双录”清楚地记录了员工的行为,对于规范员工行为,从外部规范方面提高一线员工素质都有极大帮助。
欲获取报告全文,请联系我们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