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4期分析专栏】不良贷款上升压力较难改善,“一行三会”合并呼声渐长

分享:

    近日,中国银监会发布的2015年第四季度主要监管指标数据显示,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达1.67%,连续10个季度上升,不良贷款余额也已连续17个季度上升,这再度引发社会对银行信贷资产质量的担忧。

    “在经济下行、经济结构调整的过程中,银行不良贷款上升、信贷资产质量产生波动具有一定合理性。”中国银监会政策研究局副局长廖媛媛表示,信贷资产质量是经济运行结果的滞后反应,从2011年开始我国GDP增速放缓,此轮信用风险上升与本轮经济结构调整的逻辑相吻合,涉及周期性因素和结构性因素,如产能过剩行业风险持续暴露。银监会相关负责人坦承,受经济下行压力影响,不良贷款后续仍面临较大的上升压力,信用风险管控压力加大。但同时,银行业应对不良风险“有准备”也“有措施”:一方面,风险抵补能力仍保持稳定,“以丰补歉”准备较充足;另一方面,监管层已明确今年将出台多项措施,进一步提升银行业的风险损失吸收能力。

    “有准备”突出体现在拨备覆盖率监管指标上。“拨备”是“贷款减值损失准备”的简称,即银行先对发放的贷款预估一个损失率,将可能产生的损失提前提取出来作为准备,用来冲抵未来的真实损失。“拨备覆盖率”则指贷款减值损失准备占不良贷款的比例,是衡量银行风险吸收能力的重要指标。监管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四季度末,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余额为23089亿元,较上季末增加455亿元;拨备覆盖率为181.18%,较上季末下降9.62个百分点。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由于不良贷款的高速增长,2015年底全系统的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从一年前的233%降至181%,且对银行的盈利压力也持续增加。逆周期的监管框架和银行面临的监管压力(尤其是大型银行)使得今年银监会放松拨备要求成为大概率事件。这样的举措有利于银行的短期盈利与每股股息。不过,银行的中期盈利前景依然面临挑战,因为拨备可能不足以覆盖约9%的潜在不良率。假设银行需要将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保持在65-75%,富余的拨备金可吸收3-4%的不良资产率。

    不良率持续高升,资本市场剧烈波动,各类金融风险也接二连三的爆发中,监管表现出的低效,反应滞后等问题也使得,“一行三会”合并的声音渐高。中国央行研究局金融市场处处长卜永祥就表示,“一行三会”体制下,银行、证券和保险分业监管,以及监管部门独立于中央银行的金融管理制度,是事前助推泡沫酝酿风险、事中反应滞后控制不力、事后救助失效推诿责任的深层次根源。同时,从本轮全球金融监管改革的实践看,多数经济体都强化了央行主导宏观审慎政策制定、执行以及负责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和统筹重要金融基础设施、金融业综合统计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我们认为,“一行三会”合并并非监管体制改革的重点,形式上的改变很可能仅是将问题从外部转向了内部,实质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强调功能性监管的更需要的是强化央行地位形成牵头作用,使得“一行三会”能够统筹合作,资源共享,提升工作效率。

欲获取报告全文,请联系我们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