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7期分析专栏】“大资管”浪潮下 各类资管机构的生存之道

分享:

  “大资管”背景的出现无疑是与我国经济的增长和利率市场化的大背景挂钩的。伴随着利率市场化,利率中枢下移带来居民财富管理意识的提升,主要体现在居民财富向各类理财产品的加速转移。同时,经济水平在逐渐提高的过程中,居民财富不断累积,表现为高净值客户的数量不断上升和中产阶级的崛起,带来的是居民财富管理需求不断上升,理财需求出现趋势性多元化。

  在“大资管”背景下,各类资管机构的格局变化具有了新的特点,在监管机构及各行业协会新出台的各项法律法规下,伴随着各类机构资产管理业务范围的逐渐拓宽,其各自的业务价差范围也逐渐扩大,相应的牌照优势正在逐渐消失,混业经营的趋势越发明显,大资管行业的竞争激烈程度加剧。

  同时,可以预期的是,伴随着政策对各类资管机构约束的放宽,基于牌照差异的监管套利的空间将逐渐被压缩,通道业务在未来大资管背景下也将逐渐被边缘化,靠通道业务支撑业务规模的扩张将难以为继。

  随着资管行业全牌照的趋势越发明显,各类资管机构必定重新布局资管行业价值链。在资管牌照不断放松的初期,各类资管机构积极开展新业务,市场在短期竞争程度将提高。

  银行理财方面,银行理财无论在资金、客户、项目资源等方面都占有绝对的优势,银行是大资管格局中的重要资金枢纽,承担着大资管行业资产托管、销售发行、清算结算的重要功能,但其在产品设计、投资管理等上游环节优势并不明显。不过,为弥补银行理财的综合优势欠缺,银行多以通过参股或控股的方式,不同程度进入证券、基金、保险、租赁等金融板块。未来,银行资管整体综合优势明显,通过积极整合集团内部资源,提升其在产业链各环节的实力,形成全产业链优势。通过深入向产业链上端和下端延伸,贴近企业和投资者的投融资需求,成为综合金融服务的供应商。

  券商资管方面,券商的优势与资源禀赋,使得其能够横跨场内外市场为投融资客户提供各式的产品,从而使得券商未来在资管行业产业链中提供大量基础金融工具,成为资管行业金融工具的研发商和提供商。

  信托公司方面,在政策放宽后,信托公司牌照优势被弱化的程度在几类资管子机构中尤为明显,券商、基金子公司、保险资管逐渐抢食信托公司的项目资源与市场份额,信托的通道优势被弱化。另外,在过往支持信托行业规模扩展的房地产信托、政信合作等“影子银行”业务也随着房地产周期出现和地方融资平台融资功能的剥离而失去“动力”。未来,信托同样需要利用其优势在产品端、投资端、客户端同时发力。产品端,信托公司应该巩固其私募投行的传统优势,强化其产品设计能力为实体经济提供更有竞争力的投融资解决方案;客户端,信托公司还需从回归本源业务,利用其制度优势,发力财富管理业务,围绕客户财富管理需求提供综合化的财富管理解决方案。

  公募基金方面,2008年公募基金经历了规模的快速扩张,但之后的却是公募的同质化竞争加剧,过分扩展丰富产品线未能实现规模经济,也没有形成特色化的业务和相应的品牌优势,伴随着股市和债市的剧烈波动业绩出校了较大的起伏。更为严峻的挑战是,公募基金这轮资管行业开放浪潮中,其牌照优势丧失也表现的尤为明显,券商、保险和PE未来将分流公募基金的市场份额。同时,公募基金在人员激励上机制上吸引力不足,优秀投资人才流失严重,出现了公募基金经理向私募界迁徙的“浪潮。”在未来“大资管”趋势下,公募应立足产品设计与资产配置的上游环节,即立足于公募自身的投研优势与资产配置优势,发展量化对冲、数量化投资等工具化投资产品,巩固其投资管理优势的同时形成差异化的发展战略,避免同质化竞争。另一方面,完善人才激励机制与巩固市场份额,引入股权激励和工作室制度,留住优秀投资才人,同时利用“互联网+”的思维整合线上线下的销售渠道。

  总的来说,各类资管机构未来的发展还需结合机构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清晰定位在资管行业价值链中的位置,形成差异化的竞争力,从而能够在未来激烈的资管行业竞争中抢到有利的地位。

  欲获取报告全文,请联系我们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