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8期分析专栏】降低坏账拨备覆盖率难实质改善银行盈利,利润增长还需另觅他途

分享:

     2月16日,“国务院正在考虑降低银行坏账拨备覆盖率”的消息不胫而走,有境外媒体对此进行了详尽的报道分析。当前经济下行周期中,若“降低拨备覆盖率”新政落定,对于部分银行的利润数字增加有明显裨益。根据报道,有些大型银行已经用120%的拨备覆盖率做2016年预算。报道的真实性目前还不得而知,但是如果这一调整落实,这意味着目前银监会规定的拨备覆盖率将由150%降至120%。业内对这一消息普遍持看好态度,认为下调拨备覆盖率要求有利于商业银行在经济下行周期实现利润与风险的平衡,有利于为商业银行“松绑”,对银行盈利能力具有正面影响。动态调整拨备覆盖率符合审慎的宏观监管政策要求,有利于保持金融体系的稳定。

    拨备覆盖率同时受到不良率及拨贷比影响。从上市银行2015年第三季度的财务数据来看,多数银行不良率不足1.67%,但部分银行拨贷比已低于2.5%(银监会对于拨备有两个监管指标,一是拨贷比(拨备/贷款)不低于2.5%,拨备覆盖率(拨备/不良贷款)不低于150%。两者均需达标。但目前对2.5%的监管不算太严),拨备覆盖率也向下逼近150%,因此,如果2016年这些银行的不良率继续增加的同时仍然执行150%的标准的话,拨备计提压力就很大了,很大可能使2016年盈利进一步恶化。而若执行120%的拨备覆盖率监管要求,则将大幅减轻2016年的拨备计提压力。当然,有此放松监管需求的也仅仅是个别银行,上市银行多是行业中排名前列、实力较强的银行,各项指标也相对较为优异。

    上文提到的两个监管指标中,很多银行不良率未到1.67%,他们更多受到拨贷比2.5%影响,比如中信银行(不良率1.42%,拨贷比2.53%),只要它2016年继续满足拨贷比2.5%,且不良率仍然不超1.67%,那么拨备覆盖率就不会跌破150%,该监管调整与它几乎无关。因此即使拨备率限制调整也并非所有银行都能受益。

    同时,即使该消息成真,银行可少提拨备,部分盈利下滑压力较大的银行可以有所缓解。但从投资学上看,这只是账面利润变化,并不代表银行真实创利的变化(甚至真实创利是下降的,因为账面利润提高后多交税了)。当然,利润数字的增加,能改善各种监管指标(比如资本充足率等),也能够间接支持银行的业务开展。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银行仍需要挖掘新的利润增长点。

    近日,国家外汇管理局资本项目管理司司长郭松日前表示,2016年,外汇局将协调推进资本市场开放,改革合格境内和境外机构投资者(QDII和QFII)制度。相关政策的进一步放开,有利于银行跨境业务的开展。不过最近多家银行出现风控方面的负面消息,进一步完善跨境资金流动监测预警体系,防范跨境资金流动风险也是银行急需要注意的问题。

    另外一个值得挖掘的方面则是直销银行的建立。利率市场化、信息全球化、科技进步三大外部趋势,以及金融服务的集团化以及现代化治理体系的升级革新,都为直销银行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我国,借助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及“互联网+”这一国家战略的有力条件,和新一代年轻消费群体的庞大规模,发展直销银行将成为银行特别是城市商业银行这类网点竞争力稍差的银行发展的重要路径之一。可以预计2016年直销式银行可能迎来爆发式增长。不过从目前已有的直销式银行来看,产品同质化的现象较为严重,且与传统经营模式相比,所面临的风险种类也更多,如客户隐私数据保护、社交网络的声誉风险。因此,在直销银行的建立上如何平衡管理的“稳定”与创新、盈利上的“激进”将成为银行着重考虑之处。

欲获取报告全文,请联系我们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