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因银行利差收入收窄,加之经济周期下行、银行自身投研能力较弱,在2015年银行委外投资规模快速增长。但2018年以来,在去通道和去杠杆的严监管政策下,银行委外进入下行通道。普益标准收集了2018和2019年50家银行的银行表内委外数据,研究发现目前信托和资管计划是银行委外的主要投资领域,但占比呈下降趋势;而公募基金因在增值税征收方面有优势,加之受到的监管压力较小,因此在银行委外规模中占比呈上升趋势。预计未来这一趋势将继续延续。
一、银行委外投资的发展背景
银行委外即银行委托外部投资,目前无官方文件对此进行明确定义,但业内通常将银行自营或者表外理财筹集的资金委托给本银行以外的金融机构代为投资的模式称为委外投资。银行委外业务的扩张主要有以下两方面原因:一是长期以来银行主要的业务收入为存贷款利差,但近几年利差收窄,银行传统业务发展受到限制;加上经济周期下行,客户信贷需求减弱,银行收入有所下降,此时进行委外投资可以间接加大杠杆,增厚投资收益。二是相较于专业的投资机构,银行在投研方面能力较弱,将资金委托外部机构进行投资有助于借助外部机构的专业投资能力,提高理财资金的投资效率。
2015年银行委外投资规模快速增长,但委外投资的快速扩张也伴随着一定的风险:银行自营资金以及理财募集资金通过表外模式流出银行,在多层嵌套下,资金可能投向一些受限制的领域,部分银行企图通过委外投资的方式藏匿非标资产、规避资本指标监管,使得监管难度加大。特别是在前几年房地产市场火热时,部分银行借助表外投资这一通道将资金投向房地产市场,加大了银行资产的风险,同时流动性风险和信用风险也逐渐积累。为此,自2018年开始,监管层颁布多项监管政策实行去通道、去杠杆。在严监管政策下,银行表内委外的规模也开始进入下降通道。
二、银行表内委外投资规模及结构变化
各银行通常于年报中的财务报告附注中披露表内委外数据,具体的科目为“在第三方机构发起设立的结构化主体中享有的权益”。表内委外的具体投向包括同业理财产品、基金、资产支持证券、信托计划、资产管理计划以及其他,同时部分银行将信托计划和资产管理计划合并统计。
我们统计了包括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以及部分城商行在内的50家银行2018和2019两年的表内委外数据。通过分析可知,截至2019年底,50家银行表内委外投资总规模为9.9万亿元,相较于2018年的10.6万亿元有所下降。从具体投向来看,信托和资管计划仍然是银行表内委外投资的主要领域,但占比有所下降,从2018年的56.7%下降为2019年的50.7%。同业理财也呈现同样的趋势,占比下降为5.1%。这主要是受规范非银通道类业务和强化对同业业务监管等政策的影响所致,2018年初,银监会颁布《中国银监会关于规范银信类业务的通知》,明确规定银行不得通过信托将资金投向房地产、股票、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等领域,受此影响,信托类银行委外规模占比有所下降。另一方面基金类和资产支持证券类的投资比例却呈上升趋势,特别是基金类,占比从2018年的23%上升5.2个百分点,2019年达28.2%。由于公募基金在买卖股票和债券价差收入时免征增值税,避税优势明显;加之资管新规“豁免”了公募基金“只能加一层委外”的限制,基金类委外受到的监管政策压力较小,因此基金类委外占比有所提升。
从具体银行来看,五大国有银行中,工商银行表内委外投资主要配置信托和资管计划,占比达到了76.4%;交行则主要投向基金,占比达51.8%;而中国银行则更侧重于资产支持证券;另外两家银行未披露具体配置方向。股份制银行普遍侧重于信托和资管计划、基金投资。而农商行则更多地投资于基金。总的来看,信托和资管计划仍是主流。
三、银行委外业务未来的发展趋势
总的来看,在去通道和去杠杆的大背景下,加上近两年各银行加大布局理财子公司,银行将重心转向理财子公司投资,预计未来委外投资可能会进一步收缩。另一方面,委外投资的质量将进一步提升,信托和资管计划等通道类、同业理财类委外产品的规模仍有下降的空间,而基金投资的规模则有上升的空间,银行委外投资的监管将逐步规范化。
欲获取报告全文,请联系我们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