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61期专栏】净值转型,探寻现金管理型银行理财着力点

分享:

自2018年资管新规发布后,银行纷纷致力于理财净值化转型。作为取代保本理财的“揽客神器”,现金管理产品成为各银行在过渡期内重点发力产品。究其原因,一方面监管政策的边际放松,包括估值方式放宽、销售门槛降低,给银行的现金管理型产品带来很大的增长空间。另一方面,银行在流动性管理和债券投资方面具有天然优势,经验丰富,也有力推动了现金管理型产品规模的扩张。现金管理型产品适用摊余成本法+影子定价的方式,投资范围、久期管理、认购赎回等方面则没有明确限制,投资约束较少。同时,现金管理型产品可以快速赎回,兼备低风险和流动性较高的优势。尤其在2018年市场利率不断下行背景下现金管理型产品相对高收益的优势愈发突出。

综上,现金管理产品既符合资管新规对于净值型产品的监管要求,又凭借低风险和高灵活性赢得投资者们的青睐,规模得迅速扩张。然而,现金管理型产品也容易因大规模赎回引发流动性风险。在货币市场基金、结构性存款等接连受到监管高压后,2019年12月27日银保监和央行联合发布的《关于规范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现金管理型产品新规》),整体上和货币市场基金等同类产品监管标准保持一致,包括从投资范围、流动性管理、集中度限制、杠杆率等方面对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进行规范。

1

按照《现金管理型产品新规》的定义,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是指仅投资于货币市场工具,每个交易日可办理产品份额认购、赎回的商业银行或者银行理财子公司理财产品。目前存续现金管理型理财产品大体可分为预期收益型现金管理类产品和净值型现金管理类产品。据普益标准数据统计,2018年2季度至今,全市场各类银行机构共计发行369款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其中净值型249款,预期收益型120款,可见,现金管理类产品净值化进程较快。按不同银行类型来看,城市商业银行和国有控股银行的现金管理类产品均以净值型为主,外资银行仅发行净值型现金管理类产品。从资金投向来看,现金管理类产品通常都是投向安全性和灵活性较高的资产,包括货币市场工具、银行存款、债券类资产等,以固收类为主,类别多样。只有个别产品配置了少量的衍生金融工具或权益类和债权类资产。

2

从净值型现金管理类产品的收益指标披露情况来看,249款净值型现金管理类产品中,存在多款产品收益披露内容不完善、披露方式不统一的问题。具体来看,同时披露万分收益和七日年化收益率的产品有96款,未披露七日年化收益率的产品有153款。其中,只披露单位净值的有77款,只披露当日收益率的产品有21款。针对同时披露万分收益和七日年化收益率的这96款产品,按其对应的不同类型银行来看,股份制商业银行同时披露万分收益和七日年化收益率的产品数量,占到其发行的净值型现金管理类产品数量的62.69%,城市商业银行为38.96%,国有控股银行为30%,农村商业银行为27.91%。相较之下,股份制商业银行净值型现金管理类产品的收益披露更为规范。

未来,按照《现金管理型产品新规》,多数存量现金管理型理财产品面临资金投向紧缩、久期约束加强的严监管,其运作模式需要愈加规范,信息披露更加完善和透明。另一方面,现金管理型理财产品的整改加大了银行理财净值化转型的难度。为从根本上转向符合资管新规的净值型产品,需提升大类资产的配置能力,加大对资本市场投资力度,实现多策略和多市场布局,这样才能长期稳健发展。

欲获取报告全文,请联系我们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