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于西方国家,我国ESG投资起步较晚,但ESG发展理念可以在政府的顶层设计中得以体现。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下,近年来各机构大力发展绿色金融业务,助力可持续发展,这一点与ESG理念不谋而合。因此,我国ESG体系的建立明显是由政府主导和推动,与国外由投资需求倒逼ESG投资策略的普及有显著的区别。
从信息披露来看,早在2008年,上交所便发布了《关于做好上市公司2008年年度报告工作的通知》,要求上交所上市的“上证公司治理板块”样本公司、发行境外上市外资股的公司以及金融类公司必须披露社会责任报告及内控评价报告,并鼓励其他有条件的公司也进行披露。但公开数据表明,披露2018年度责任报告的上市公司仅910家,占整体上市公司的25%;且披露的上市公司中,国有企业数量远远多于民营企业。可见,未来或许还需要进一步的政策强制民营企业披露相关信息。
从评级体系来看,国内的ESG评级主要由第三方机构开展,以商道融绿、社会价值投资联盟、润灵环球为代表。以商道融资的评级体系为例,通过信息收集、分析评估、评估结果、报告呈现来完成对公司的ESG评级。值得关注的是,商道融绿尤其重视负面事件的评价,与GSIA的负面排除策略具有相似性。目前,商融道绿对沪深300及中证500标的公司进行了ESG评级,且大部分评级均为B-。
从代表性指数来看,国内较为典型的两个ESG指数分别是中证财通中国可持续发展100ESG指数、义利99指数。这两个指数均选取了沪深300的部分ESG表现优秀的成分股作为基础。不同的是,中证财通中国可持续发展100ESG指数采取了意大利公司ECPI的评级方法,选取了100只ESG等级较高的股票;而义利99指数则是根据社会价值投资联盟研发的相关模型,选取了社会价值最高的99只股票。整体上看,中证财通中国可持续发展100ESG指数收益自2011年开始一直不及沪深300指数;而义利99自2016年起收益持续超过沪深300指数。
目前,ESG理念在国内还未被广泛认可,各个实施环节也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1)信息披露缺乏统一的标准与框架,企业所披露的相关信息中也避重就轻地抹去负面指标的内容,信息的有效性较弱;(2)评级范围较为狭窄,仅覆盖部分上市公司,不具有整体的可比性;(3)ESG指数大多以沪深300成分股为基础,不满足多样化需求。由此可见,国内的ESG理念发展与体系完善仍然存在较大的空间。对此,未来可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加大ESG宣传力度,培养各投资方的ESG投资意识,从需求端倒逼ESG体系不断完善。
欲获取报告全文,请联系我们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