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0期专栏】2019年结构性存款产品分析(一)

分享:

  2018年以来,在“资管新规”的正式施行和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结构性存款开始快速增长。一方面,失去刚性兑付的银行理财产品对低风险偏好投资者的吸引力将大大降低,为了避免客户流失,结构性存款作为保本理财产品的替代品,被正式推到聚光灯之下。另一方面,经济下行压力下,银行揽储难度加大,银行利用结构性存款突破受行业自律机制约束的普通存款利率上限,实现“变相高息揽储”。

1

  但以假结构性存款为代表的不合规问题随着业务的快速扩张逐渐浮现。2019年5月17日,银保监会官网发布《关于开展“巩固治乱象成果促进合规建设”工作的通知》,强调整治假结构存款变相高息揽储,这是首次官方文件层面的表述。自此结构性存款的野蛮扩张基本告一段落。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统计,截止2019年末,结构性存款总额达到9.60万亿元,同比2018年末小幅降低0.19%,较资管新规发布之前的2017年末增长38.00%。

  从供给端看,中小银行是我国结构性存款的主要发行主体,其原因在于相对大行而言,中小银行负债端吸储压力更大,且获取流动性的渠道偏窄。2019年末,从结构性存款规模来看,中小银行的规模为6.19万亿元,占比高达64.44%;国有大型银行的规模为3.41万亿元,占比为35.56%。从结构性存款发行情况来看,2019年全年共发行结构性存款21133款,其中中小银行发行数量达到16479款,占比85.34%;国有大型银行发行2830款,占比14.66%。

23

  从需求端看,机构客户对结构性存款的接受度相对更高。2019年末,机构客户结构性存款规模为5.42万亿元,占比56.45%;个人客户结构性存款规模为4.18万亿元,占比43.55%。从产品发行数量来看,个人类产品发行数量最多,达到15090款,占比高达71.40%;机构类产品发行数量次之,有5399款,占比25.55%;还有642款产品同时面想个人和机构客户,占比3.04%。机构类产品发行数量少于个人类产品,但规模却更大,说明机构客户单体投资金额更大。

45

欲获取报告全文,请联系我们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