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无疑是私募基金的监管大年,基金业协会先后发布了一系列新规,《私募投资基金管理人内部控制指引》、《私募投资基金信息披露管理办法》、《关于进一步规范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若干事项的公告》等多个重磅文件接踵而至,从源头对私募行业进行规范。管理层整顿和规范私募行业的决心让私募行业洗牌一触即发。
从上半年的各监管内容上来看,备案、募集、内控、信批一个都不少。可见除了熔断、人民币贬值、注册制放缓、战兴板搁置再到MSCI 第三次拒A 股于门外、大小非减持“开禁”、英国成功脱欧等带来的强震之余,私募界的监管新规也为空壳私募机构打了一剂猛药。
提神醒脑之余,空壳私募也为“保壳”与时间展开较量。券商在圈内狂发保壳广告,“一条龙保壳服务”的口号满天飞;律师的法律意见书也瞬间成了抢手货;私募大佬、私募明星齐刷基金从业考试,一夜回到学生时代;就连看似与私募“保壳”无关的正常私募机构,也被保壳私募拉去谈合作,为其提供专业投研或管理团队。
根据中基协发布公告的要求来看,对三类私募基金实施注销备案:1)已登记满一年且尚未备案首只私募基金产品,在2016年5月1日前仍未备案私募基金产品的;2)已登记不足一年,且尚未备案首只私募基金产品,在2016年8月1日前仍未备案私募基金产品的;3)新登记的私募基金管理人,在办结登记手续之日起6个月内,仍未备案私募基金产品的。
在监管明确的时间底线下,即便市场不景气的背景下,私募备案产品数量随着“保壳”运动进入生死时速,也呈现出平均每月备案数量2000多只的惊人景象。
中基协会长洪磊强调,其实私募机构没必要进行“保壳”,因为对在规定期限内没有展业的机构进行注销登记,不属于自律处分,不影响该机构在未来需要时重新申请登记。但是随着时限的临近,屡屡创新高的私募产品备案数量却在用事实表达着圈内人的心声,某私募基金的副总表示,保壳不仅仅是因为私募牌照资格被注销,也因为有新的募集规定要出台,提前完成募集的产品能备案最好先备案,以防之后触碰新的红线。
逐渐趋严的监管环境,监管层对于规范私募行业的态度坚定,“保壳”也只是一些私募机构万里长征的第一步,随着业务的开展,对专业能力、团队的要求也只会让不合规的私募机构举步维艰。
在超三分之二私募均为空壳的私募圈生态环境下,随着“保壳”运动进入尾声、近万家“空壳”私募被注销,无疑会净化私募行业的竞争环境和风气,但同时经过洗牌的一个全新的私募时代也将到来,宽进严监管也将成为私募环境新常态。
欲获取报告全文,请联系我们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