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国有商业银行在其营业网点数量和柜员数量上均呈现出有所放缓的趋势。近期,据不完全统计,某国有银行于今年5-7月间共缩减营业网点达50多家,另外,该行的柜员人数于去年共缩减2000余人。抛开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银行业的冲击外,零售银行业务的发展在商业银行营业网点数量增减上举足轻重。
商业银行的营业网点之所以零星散落各处,很大程度上是为商业银行零售业务服务。从西方银行业发展历史来看,商业银行零售业务主要经历如下阶段:20世纪30年代以前,商业银行零售业务开展范围较窄且仅限于表内,如个人存款为主的储蓄、支票存款及相应的汇兑与结算;二战以后,随着消费信贷的兴起,商业银行零售业务开始以负债为主转向资产业务的发展;20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银行的经营战略的转型,商业银行的业务重点开始从批发业务转向零售业务上;20世纪90年代至今,商业银行零售范围逐渐拓宽至银行卡、投资理财等领域。而随着我国商业银行零售业务面临着不同环境,商业银行的营业网点数量也呈现出阶段性的趋势。
由于国内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的发展以及外资银行进军中国,商业银行的营业网点也曾出现过爆发式的增长。随着利率市场化的不断推进,息差收窄导致商业银行利息收入缩水,而零售业务却能带来较大的非利息收入。因此,在此宏观背景下商业银行将增强零售业务的发展作为自身战略转型的一环,推动着零售业务的发展。此外,在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压力下,商业银行有着扩张其信贷规模的冲动。但在资本金约束和监管趋严的形式下,使得商业银行不断创新以规避监管。而在零售业务中,由于理财、保险等不占用资本金且在在其中占据着较大的比重,零售业务自然成为商业银行的新宠。除此之前,随着中国加入WTO,而根据WTO相关协议规定,外资银行可来华开展业务,很大程度上会与国内银行争夺零售业务的客户群。银行的零售业务很大程度上受到银行网点数量的影响,在背腹受敌的情形下,商业银行决定选择扩张营业网点数量以实现抢占客户以及大力发展零售业务改善收入情况。
而随着互联网时代到来,自助服务和电子渠道也能为客户提供便捷的服务,由于其低成本以及快捷的服务,对传统商业银行营业网点产生一定冲击,一定程度上导致其网点数量的减少。值得注意的是,该影响仅限于低价值、简单的交易与服务需求。而商业银行营业网点动态均衡数量的决定因素则是很大程度上受零售业务左右,因为要与客户建立全面有效地关系、处理高价值、复杂的交易和服务需求,很大程度上还得取决于商业银行营业网点提供的服务。互联网金融对营业网点在量上会形成一定的冲击,而具体在度的把握上仍很大程度上受零售业务的影响。而当前商业银行在网点数量上做减法,可能原因如下:
一是在互联网时代的大背景下,自助服务和电子渠道的冲击以及部分零售业务模式也由被动转向主动,如信用卡业务可依托互联网可实现上门主动服务,改变以往去营业网点开户的被动模式。
二是与外资行瓜分零售业务市场已成定局,营业网点扩张大可不必。部分外资银行零售银行业务于几年前便早已退出中国市场,花旗银行则在近两年内关闭4家在华支行。由于在监管机构严格监管下,外资行营业网点扩张极度受限。此外,居民对外资行熟悉程度、信任度不足等因素导致外资行进军国内零售业务“水土不服”。
三是替代原有粗放式扩张,转由精细化经营,努力实现商业银行营业网点转型。无论从成本上还是从效率上来说,原有粗放式扩张均与现代科学经营理念不符。而前期的方式纯属商业运作所致。
欲获取报告全文,请联系我们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