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6期分析专栏】外资银行在华发展遇窘境

分享:

    据花旗中国近年来的年度报告显示,其中国消费者银行业务自2009年至今已亏损达3.5亿美元。虽然花旗中国整体业务受其外国公司的关联业务的提振仍然维持了盈利,但其消费者银行业务的困境表明,要利用中国银行业开放之机发展业务是多么困难。

    对于外资银行而言,亏损的不仅有花旗银行。政府数据显示,在世界贸易组织的规定令外国银行在中国金融界获得立足点近10年后,这些银行在中国银行业总资产中仅占2%左右。英国的渣打集团和总部位于香港的东亚银行也公布消费者业务亏损。汇丰控股的零售银行业务实现了盈利,但面向富有客户的私人银行业务出现亏损。

    外资银行目前的困境与其理念有一定的关系,大型外资银行高估了自己对中国投资者的吸引力,或者说高估了自身品牌价值在中国的影响力。对于中国绝大多数的投资者而言,中资银行能够提供的服务更加全面,这与中国监管与整体市场竞争有较大关系。

    首先,对于外资银行来说,由于中国监管条例限制,使得许多行业的外国公司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但这也反映出纯粹的商业困难可能更加难以克服。外资银行在中国金融业愈发趋严的监管环境中,难以完全照搬在国外的强势业务以及趋于成熟的操作或管理流程,而逐步与监管契合的过程中,较中资银行在目标客户选择、监管政策响应、业务创新等方面又有了较大差距,因此对国内投资者的吸引力继续下滑。

    除了监管障碍外,市场竞争可能是更大的问题。在中国,国有大行有数量众多的物理网点,客户粘性极强,其整体地位难以撼动;而全国性股份制银行及部分大型城商行则积极拥抱互联网行业,与通过手机提供银行业务、支付及投资服务的新兴互联网科技公司合作,达到减弱传统银行业务占比,迅速实现经营转型,快速扩大市场占比的目的。

    而外资银行同时受到了在华监管与市场竞争影响后,整体市场占比受到了极大的影响,据数据显示,外资投行在内地资本市场始终处于边缘地位。这种边缘地位体现在IPO市场占有率的低下:最成功的合资银行瑞银证券2013-2015年的内地IPO市场占有率也仅仅只有2%;德意志银行的合资公司中德证券的市场份额也仅为1%;高盛高华更是只有0.3%。同时在资产荒的大背景下,外资银行获取国内资源的能力也与中资银行有天差地别的差距,因此整体业务水平存在明显差距。

    不过外资银行在服务超高净值客户方面也有着其自身的优势。由于超高净值客户在资产配置上大多不会局限于国内,而在海外投资方面,外资银行有着绝对的优势。整体来看,外资银行在海外市场发展的时间更早,相关服务经验更多,服务的能力也更加全面,因此在超高净值客户群中抢占了极大的市场份额,其目标客户群通常都是达到3000万人民币甚至超过1亿人民币以上的客户。而就目前外资银行在华发展情况而言,其目标客户选择应有所调整,加强对于普通高净值客户的业务的发展,扩大目标客户的范围,由高至低的打开中国市场是目前外资银行切实可行的发展道路。

    欲获取报告全文,请联系我们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