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9期分析专栏】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楼市与银行不良

分享:

  国庆期间吸引人眼球的不仅是朋友圈的美图,各地楼市的调控消息似乎更加刷屏。相较于之前的监管力度,此次调控不仅是对于购买门槛的提升,更是扩大了调控的广度,涉及的城市不再仅局限于北上广深。

  卖方与买方开始进入深度博弈阶段,力度虽不及股市的“追涨杀跌”,但是投资者观望的态度已经比较明显。监管调控下,楼市骤冷的特性为银行业不良率埋下了一枚隐形炸弹,一旦以房地产行业为标志的信贷损失集中爆发,造成的风险将是系统的、致命的,日本房地产泡沫及美国次贷危机便是鲜活且深刻的教训。

  截至2016年6月末,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达到1.43万亿,不良贷款比率为1.75%,自2013年以来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持续呈现“双升”势头。单从房地产行业层面来看,目前房地产相关贷款(尤其是个人按揭贷款)的不良率相对较低,但在过去几年中,由于企业有效信贷需求不足,导致商业银行将大量的信贷资源投向了房地产相关领域,占全部新增贷款的比重迅速上升,2016年以来甚至超过了50%以上。银行信贷结构的扭曲,一方面容易推动房地产市场泡沫的形成,导致潜在风险上升;另一方面,对房地产的信贷集中度迅速上升,也加大了银行对房地产市场波动的脆弱性。

  那么房地产行业泡沫究竟能产生多大威慑?从我国国情来看,由于中国房地产的土地供应由政府垄断,而房产属于不可贸易商品,不受国际市场供求的影响,政府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通过控制土地供给来调控房价。因此中国的房地产业并不遵守所谓的市场机制,而是更多地受到政府干预和扶持的影响。这一点既有利又有弊:利是因为非市场化的调控将不会产生大规模的场面失控,导致泡沫破裂形成“硬着陆”的冲击;弊是因为为保证地方稳增长、缓解财政困境,地方政府加大力度抢收“土地财政”,催生了“地王”,使土地价格严重溢价,远超过单位房价,以一种不正常的供求关系造成市场竞争秩序不正常的现象,正向刺激了房地产的泡沫化,不利于房地产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

  同时基于这种非市场化竞争,通过“地王”的形式,以加杠杆、催产能的途径抬高房价进而起到去库存的假象,也一定程度上为银行业埋下隐患。部分银行通过向部分开发商放贷,使其暂时脱离资金链紧张的困境,而开发商通过高位放量促销库存,最终使银行信贷面临风险的部分回归正常,表面上来看,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减少损失和稀释不良资产的效果,但如果发生“群体无意识”的非理性结果,这产生的后果将不仅仅是对全局的去库存、去杠杆产生副作用,还对银行业产生“饮鸩止渴”的后果,严重危害行业的健康发展。

  因此总体来看,虽然短期内房地产泡沫风险不会集中爆发,但为了逐渐化解危机、保障经济可持续发展,仍需政府、监管部门、其他各方主体统筹协调,为银行业不良防范及化解、市场去库存去杠杆打出一场漂亮的硬战!

  欲获取报告全文,请联系我们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