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8期分析专栏】新一轮银行上市潮已开启:机遇与挑战并存

分享:

  浙商银行、天津银行赴港上市,其中浙商银行还成为今年首个规模超百亿港币的IPO项目;8月份以来,江苏银行、贵阳银行、无锡银行、常熟银行先后登陆上海证券交易所,江阴银行则在深圳挂牌交易,邮储银行赴港上市,并创下今年全球最大IPO(首次公开募股)。杭州银行、上海银行已获得证监会核准批文,上市在即。据不完全统计,至少还有重庆农商行、徽商银行、哈尔滨银行等约20家银行在等待上市或回归A股的队列中。2016年,中国新上市银行数量将创历史新高。

  “从募集资金用途看,各家银行均提到要通过首发上市来补充资本金。尽管目前新上市银行资本充足率均能达到监管要求,甚至有的超过银监会对商业银行在2018年年底的要求,即非系统重要性银行资本充足率不低于10.50%,但当前市场环境的变化仍会对银行满足资本充足的能力产生影响。比如资产质量下降、业务风险、净利润减少等。”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分析称,谋求IPO上市实现融资需求是很多银行的首选。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本轮银行股IPO规模多数获得了“缩量发行”,甚至大多采取《证券法》规定的10%下限规模的“贴地发行”。

  江苏银行拟发行25.98亿股,实际发行11.54亿股;江阴银行计划发行4亿股,实际发行2.09亿股;无锡银行计划发行5.54亿股,实际发行1.85亿股;上海银行的实际首发募资规模由原定的12亿股减半至约6亿股。此外,刚刚被延期3周发行的杭州银行,也由原定的6亿股减至约2.62亿股。

  近期上市银行发行规模缩减的主要原因,首先是银行集体上市降低了该类股票IPO的吸引力;其次是考虑到摊薄后市盈率高于同行业上市公司二级市场平均市盈率,即会触发监管要求的“续三周进行风险提示”,这并非是各上市银行希望看见的;另外,市场承受能力和投资者信心也是重要的因素之一,现在大盘表现不佳,发行规模缩减也是出于实际做出的选择;当然,还需考虑银行自身的问题,例如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地方政府的行政干预依然存在等。

  从长远看,预计将有更多的农商行乃至民营银行、村镇银行加入上市大潮中,一些领先的银行将会开启海外上市之路,中国银行业的市场化、国际化发展将迎来新的发展阶段。

  银行应该清醒的意识到,上市不是银行的救命稻草,上市只是迈出了加快发展的第一步。

  在经济下行期间,银行应通过调整业务结构,来寻求新的发力点。通过2015年上市银行年报数据显示,银行业整体净利润增速下滑是不争的事实,但是部分银行通过积极创新探索,银行中间业务的成长正在逐步改变传统的以信贷规模增长为主的盈利模式,使得商业银行盈利手段更加丰富,产品结构更加健全。各上市银行在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的主要组成部分中,理财业务的收入增速最为亮眼。银行理财业务快速发展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存款利率持续下滑以及居民理财意识提升带来的需求增加,另一方面是银行的主动创新,持续推出创新产品,有效满足各类客户需求,实现理财产品规模较快增长;随着经济转型加快、金融改革深入,实体经济对债券融资这一直接融资渠道的需求快速增长。有些银行发力债券承销业务,在拓宽企业融资渠道的同时,也增加自身中间业务收入,促进经营结构转型等等。

  未来转型发展任重道远。不同类型银行,要找准自身定位,平衡好盈利增长和防范风险的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已上市银行,仍需不断改善公司治理结构,提升发展质效,直面新的竞争。

  欲获取报告全文,请联系我们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