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5期分析专栏】中小银行发展私人银行业务的畅想

分享:

  自2007年国内第一家私人银行诞生,中国私人银行业已走过了快10年的路程,过程虽然谈不上一帆风顺,但仍然保持了极快的发展速度,也逐步从粗狂迈向精细。截止2015年底,有专业报告显示,中国私人财富将达到人民币110万亿元,高净值家庭数量达到201万户,拥有约41%的私人财富。目前这块市场的主要参与者仍以大型银行(包括外资银行)为主。随着经济的发展这块市场仍会继续壮大,其所展现的潜力以及价值足够引起所有银行的注意,尤其是目前对这块市场涉猎不多的中小银行。目前中国私人银行业在高净值人群中的渗透率仅为8%左右,显示出该市场还远未饱和。

  近年来中国经济进入三期叠加时期,传统业务明显受阻,大力发展中间业务成为大小银行共同的方向。其中,中小型银行由于自身体量小,调整容易等特征,能够迅速调整策略,在银行理财市场展现了极富活力的表现。银行理财业务的优质表现,也使得中小银行瞄准了私人银行业务。不过相较于以产品为导向的银行理财业务,私人银行业则更多需要以客户为导向,两者仍有较大不同。相对于走在私行业务前沿的国有银行、全国性股份制银行、外资银行而言,而大多数中小银行仍处于试探阶段。

  相较于大型银行,中小银行在私人业务的开展上有明显的劣势。首先,在客户粘性上,由于品牌影响力、物理网点数量、业务覆盖范围等方面中小银行有较明显的劣势,因此客户在选择时更偏向于全国性银行;其次,团队的专业能力上,私人银行对于从业人员要求相对较高,除了对于传统金融投资领域的熟悉外,私人银行业还强调了综合知识及能力。而中小银行在资源、品牌、平台搭建、风控等多方面都对该类人才的发展有一定的限制,因此人才的引入方面中小银行也显示了一定的难处。大多数私人银行客户对于所选行人才的素质也是极为看重的,即使是目前私行服务模式逐步数字化的过程中,仍有65%的客户选择客户经理作为首要接触点;最后是对全球业务的布局能力上,私人银行客户对于全球化的资产配置及服务要求较高,身家越高,需求越大。而中小银行由于监管限制以及自身发展程度等因素,在全球资产布局方面较大型银行有着极为明显的差距,因此相对于大型银行,较难获得高净值客户的青睐。

  虽然,中小银行在私人银行业务的开展上有一定的劣势,但在市场远远没有饱和的情况,拓展该业务仍有广阔的前景。具体来讲,中小银行也即是大多数区域性银行有明显的地域化特质,在其所在区域相对的更有影响力。而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高净值客户的增多,并非所有高净值客户都需要全球性的资源配置。部分高净值客户也有着明显的区域化特征,其发展对于某个地区的依赖较强,这与其投资、经营方向及观念都有一定的关系。虽然这类客户身家通常不会过高,但整体数量并不少,也更需要有针对性的、区域特征较为明显的服务。而区域性银行与其所在地区更高的契合度可能更为吸引这类客户。当然区域性银行在服务这类客户的时候要注意塑造自身的区域性优势,这一点可以表现在当地资源更高的获取优先级、与地方政府紧密的合作、自身与客户能够建立的合作等方面,也可以通过打造地方性的高净值客户交流圈的形式来体现。

  另外,面对越来越强调投资领域多元化,产品服务定制化、投资需求综合化的私行客户,单一的中小银行较难采用大型银行的综合化管理模式。因此,中小银行可以通过平台型的合作模式打破地域、资源、人才等因素的限制,提升私行业务的服务能力以及抗风险能力,使得中小银行优势互补,并形成规模效应,极大的提升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最后,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大多中小银行处于开展私人银行业务的初期,其发展模式与普通银行理财业务同质化程度较高,部分投资起点较低的私行产品可能与理财产品出现目标客户范围重叠的情况。因此,我们认为中小银行在私行业务发展初期可以将其作为2级部门置于资管部门之下,以便统一管理,提升对目标市场的服务效率,待其发展较为成熟后在分离出来。

  欲获取报告全文,请联系我们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