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银行间交易商协会发布了《银行间市场信用风险缓释工具试点业务规则》,以及四大风险缓释工具(CRM)的业务规则,中国版CDS(信用违约互换)正式落地。CDS的落地对于缓解当前国内不良资产飙升、信用债违约以及打破债券市场刚性兑付均具有重大意义。“打破刚兑”目前正在加速推进,而市场急需风险分散工具,CDS将会迎来快速发展。
2016年以来,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以及不良贷款余额均创新高。此外,信用债违约也逐渐进入了一个高峰期,债市信用风险频发催生了对于风险缓释工具极大的需求。而CDS的千呼万唤始出来的缘由很大程度上是对美国次贷危机的心有余悸。但无论从学术界争论还是从金融工具本身出发,均认定CDS并非美国次贷危机的根本原因。将危机爆发的原因归咎于某种金融工具,不仅无助于认识危机本身,更将导致我们在金融工具的选择上因噎废食。中国版CDS的推出并非新鲜事儿,早在6年前交易商协会便发布了《银行间市场信用风险缓释工具试点业务指引》,引入信用风险缓释工具(CRM)。CRM只打破了国内信用风险对冲工具从无到有的局面,但是其缓释、对冲信用风险的功能并没有发挥。时隔6年再次推出与当前国内宏观环境具有较为密切的联系。
新版CDS与此前的信用风险缓释工具相比,新版CDS取消了参与者准入门槛标准,参与者仅需向交易商协会备案成为核心交易商或一般交易商即可。从一定程度上放开了准入门槛,从而银行、券商、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等均可参与。新版CDS的推出主要可起到如下作用:首先,CDS的推出可增加风险缓释工具,帮助银行为主的金融机构分散内部风险以及对于加速打破债券市场刚性兑付具有重要意义;其次,CDS的推出有利于盘活银行间债券市场以及盘活银行自身资产,越来越多的机构参与银行间债券市场以及CDS的良好流动性有助于盘活银行间债券市场,而CDS作为商业银行买卖信用风险的工具可起到调节资本占用的功效,从而有利于盘活自身资产,给银行补充了流动性;最后,CDS为债权投资者设置的保护屏障有助于解决目前中小企业融资难题,使得低等级融资者可能进入融资市场,一定程度上支持了实体经济的发展。
CDS的推出虽极大利好银行间债券市场,但金融工具作为一把双刃剑,必须充分扬长避短才能发挥其真正功效。而CDS蕴含的风险主要源于交易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因此我们建议,监管政策中可向信息披露方面倾斜,如要求披露对手方风险,以及构成信用衍生品基础的核心债券相关信息,以真实体现信用衍生品对机构财务状况和财务表现的影响。此外,随着CDS的落地,相关配套监管政策、交易清算规则以及会计税务等法律法规的及时完善才能真正有助于发挥CDS应有功效。
欲获取报告全文,请联系我们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