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由于我国经济增速放缓,去产能压力加大等原因,导致实体企业经营状况不断下滑,进而使得各大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额不断增加,根据银监会发布的信息,2016年第二季度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达到14373亿元,不良贷款率为1.75%,同比增长0.25%。不断上升的不良贷款日益危机到我国金融体系的正常运转,也增加了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和经营风险。为解决这一迫在眉睫的问题,不良资产证券化被迫重启。中国银行的“中誉一期”和招商银行的“和萃一期”,于2016年5月中旬同时发行,意味着被暂停了8年的不良ABS正式启动。再次回到人们视野的ABS一时间博得业内人士的广泛关注和激烈的讨论。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主要经过了三个时期:起步期,停滞期,重启期。
起步期:2005 年我国银监会成立证券化调研小组,并召开了第一次会议,正式宣布我国商业银行可以在审批后进行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工作。在2006年到2008年期间,我国曾有过4单不良ABS业务,发行金额总计约134亿元,发起人包括信达资产,东方资产和建设银行。2006年12月18日,中国东方资产管理公司作为发起人、委托人和服务商在银行间市场发行了“东元2006-1优先级重整资产支持证券”,拉开了我国不良资产证券化的序幕。随后“信元 2006‐1” “开元 2006‐1”和“建元2008-1”也相继发行。在四单业务中,“建元2008-1重整资产证券化”是由商业银行作为发起模式,市场化批量处理不良资产的成功典范。在这一阶段,我国就已经开始尝试了对于不良资产的证券化应用,并取得了成功。
停滞期:2008 年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造成了全球金融危机,监管层叫停了在07年5月由资产管理公司、国家开发银行等政策性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等商业银行共计在银行间债券市场推出的 12 款产品,并全面终止金融机构的ABS业务。导致 2009‐2015年我国不良ABS处于完全停滞状态。
重启期:2016年国务院批准中国工行、农行、中行、建行、交行和招行六家银行作为不良资产证券化首批试点机构,首批不良资产证券化总试点额度为500亿元。这意味着时隔8年的不良ABS得到重启。今年5月以来,商业银行作为发起人已经在银行间市场成功发行了四单不良ABS产品,分别为:中国银行的“中誉一期”,招商银行的“和萃一期”,“和萃二期”和农行的“农盈一期”。值得一提的是,在9月12日中国债券信息网公布建行的“建鑫2016年第一期不良资产支持证券”,将于9月20日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发行规模为7.02亿元。其中,优先档配售金额为4.64亿元,占比为66.1%,次级档配售金额为2.38亿元,占比为33.9%。五个首批试点机构的不良ABS产品的成功发行,标志着我国不良ABS的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
从目前的新闻来看,中行和招行的三个不良ABS产品发行规模分别为3.01亿元,2.33亿元和4.7亿元。基础资产池分别为来自山东的对公贷款和涉及全国的不良信用卡债券。农行“农盈一期”的规模高达30.64亿是迄今止单笔规模最大的不良信贷,与此前中行发行的首单不良ABS相同,农盈一期的基础资产也均为对公贷款,且主要分布在司法环境相对较好的东部沿海地区,贷款的抵质押率较高以保障稳定的现金流回收。试点重启以来共5笔不良ABS产品,总计规模约47.7亿元,仅发行了9.54%的规模,目前工行和交行都在积极的筹备中预计在后半年将会有更多的产品推出。
随着经济新常态的到来,经济的增速下滑,产能过剩将使得银行的不良资产持续上升。银行业渴望提高自身处置不良资产的能力,减少对AMC的依赖,对不良ABS需求十分迫切。另一方面,不良ABS能够满足投资者多样化的需求,具有很好的投资价值。所以中国不良资产行业正处在较好的发展窗口,只要法律制度能不断完善(特别是健全信托法律制度),保持市场充足的流动性,提高我国信用评级和担保增级的水平,不良ABS在我国由点到面稳定的推行值得期待。
欲获取报告全文,请联系我们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