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1期分析专栏】不良资产处置市场的腾飞还需依靠新思维

分享:

  在《信贷资产收益权转让业务规则(试行)》以及《信贷资产收益权转让业务信息披露细则(试行)》发布一个月后,江苏银行便迅速推出了首单不良资产收益权转让。首单不良资产转让业务由华能贵诚设立资金信托计划受让江苏银行不良资产收益权,资产原始金额为4.245亿元,实际转让金额为2.54亿元。

  首单不良资产收益权的迅速推出反映的是各方对于不良资产处置未来前景的看好,各家机构才能有足够的创新动力迅速推出新型的不良资产处置方式。据资料显示,截至今年5月末,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余额已超过2万亿元,不良率突破2%,达2.15%。据统计,二季度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14373亿元,较上季末增加452亿元;而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则为1.75%,与上季末持平。此外,同期商业银行正常贷款余额80.8万亿元,其中关注类贷款余额3.3万亿元,较一季度增加1243亿元。具体到各类银行的不良贷款额,大致表现为五大国有大型商业银行7000多亿元,股份制银行2500多亿元,城市商业银行(1147家)1800多亿元,外资银行130亿元左右。

  由于整体金融环境的影响,不良资产处置这块逐步增大的蛋糕无疑极有吸引力,但目前的该市场仍有许多值得警惕之处。

  首先,作为银行利用外部资源处理不良资产的主要途径,AMC有着相对较强的优势。通常可通过追偿债务、租赁转让、债券转股权、资产置换、证券化等方式处置不良资产。但在市场不断扩大的基础上,AMC受资本充足率的影响(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12.5%)极难满足市场的需求,且此缺口有继续扩大的态势;同时较小的资产管理公司可能受地方性的政策限制,较难形成充分的竞争机制。其次是债转股的方式,由于对于银行风险的严控,《商业银行法》对于银行持有企业股权有明确的限制,因此该种方式较难全面展开。对于前段时间较为关注的不良资产证券化这一较为新兴的处置方式,虽然对于不良资产处置的流动性有较大程度的提升,但客观来讲,不良资产证券化仍面临未来现金流不稳定、相关收益保证较弱、发行成本偏高、对从业人员素质要求较高等问题,当然目前国内不良资产证券化仍属于探索阶段,未来发展仍有较大空间。

  除了目前处置方式上仍有不完善之处外,另一方面虽然银行出让不良资产的的需求渐长,但由于大量机构涌入该市场,导致该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相关收益也明显下滑。据相关报告显示,较2014年,2015年不良资产市场预期收益率有小幅下滑。其中,收益率在10%以下的,同比增加了3个百分点;收益率在10%-15%的占41%,同比增加5个百分点;其次是收益率在15%-20%(27%)和20%以上(24%),同比分别下降3个百分点和4个百分点。不过虽然收益率相对下滑,但在当前经济下行的前提下,其收益率表现任表现相对可观,因此相关新兴的不良资产处置方法对于拓展该市场有极大推进作用。

  不断扩大的市场,政府各项政策的规范及扶持,以及相对可观的收益率均透露出不良资产处置极有可能成为资管行业的下一个风口。而银行在参与不良资产处置的过程不应该仅希望通过不良资产出表来美化报表,更应该注重实质,加大相关新兴处置方法的推进力度。如不良资产证券化及不良资产收益权转让,都表现出了对于商业银行较强的吸引力,为不良资产处置提供新的选择及出路。

  欲获取报告全文,请联系我们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