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8期分析专栏】银行布局绿色金融是否具有可行性?

分享:

  绿色发展已经成为“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基本理念,作为绿色发展重要组成部分的“绿色金融”,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日前,中央深改组第二十七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正在杭州召开的G20峰会也首次将绿色金融纳入议程讨论。

  对于绿色金融的发展模式,外界最多疑惑的是绿色金融能否兼顾商业性和公益性,对商业银行而言,绿色金融是否具有商业上的可持续性。在此,我们结合最近的国际环境与经济形势,从三个方面论证,发展绿色金融在商业银行战略布局中的可行性。

  一是发展绿色金融符合国际潮流,绿色金融属于商业性与公益性兼得的创新业务。从国际上看,当时美国60%的银行正在将传统信贷管理流程进行“绿色化”改造,涉及绿色债券、证券化、信用卡等,欧盟更是在2008年宣布之后三年投资1050亿欧元支持绿色经济。国外曾有学者以美国几十只共同基金为研究对象,实证发现投资的财务绩效与纳入考虑的环境与社会风险因素数量呈U型关系,在一定阶段,投资决策考虑的环境与社会风险指标越多,投资收益上升趋势越显著。这说明,发展绿色金融具有商业可行性。

  二是发展绿色金融尤其是采纳赤道原则,有利于银行提升差异化优势,借鉴成熟的国际规则,可以快速建立起一套科学的环境和社会风险管理制度,改进原先略显薄弱的公司治理结构和风险管理体系。短期内看似增加了业务流程,影响规模扩张,但长期看,对银行经营尤其是公司治理和风险管理水平的提升是显著的。

  三是发展绿色金融符合政策和监管导向。2007年以来,央行、银监会、环保部等部门加快引入绿色金融的先进理念,并出台一系列政策加以鼓励,比如出台了《绿色信贷指引》,给出了金融机构绿色信贷的标准等,尤其是在我国的推动下,G20杭州峰会首次将绿色金融纳入议题,发展绿色金融已成为供给侧改革的重要内容,绿色金融已经处于风口之上。发展绿色金融,不仅符合政策和监管要求,而且能抢占业务发展先机,树立起差异化竞争优势。

  据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课题组估算,2015至2030年,我国绿色融资需求将达40万亿~123万亿元。如此大的市场空间,足以容纳更多的竞争者。在本次G20杭州峰会和之前历届峰会成果的基础上,我国必将继续和G20各方一起,共同推动全球经济实现强劲、可持续、平衡和包容性增长。

  欲获取报告全文,请联系我们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