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8期分析专栏】山西版CDS招热议:拯救者or庞氏骗局?

分享:

    在开始谈论山西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到底有意义多大之前,我们先来看一看CDS这个衍生品的前世今生。

    CDS作为国外债券市场上常见的信用衍生品,在创立之初主要是为了缓解投资方(一般为银行)与融资方之间信用额度占用的矛盾。基于CDS交易双方在承担和化解风险能力上的差异,利用各自比较优势,借由双方资金成本不同,实现互利互惠。即CDS卖出方为债券违约风险进行保险,同时获得CDS买方支付的担保佣金。同时贷款方以较少的资本占用放出贷款,借款方以较低的成本获得资金,看起来是三方获利的局面。

    这个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于美国形成的衍生工具,由于其首次出现就获得了市场参与者与监管当局的一致好评,因而2000年起便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为方便交易流通,标准化的CDS也顺理成章的应运而生。

    再来看看我们国家,2010年,银行间交易商协会公布了《银行间市场信用风险缓释工具试点业务指引》创设了一种信用衍生品,即信用风险缓释工具(CRM)。CRM类似于CDS,被称之为中国版的CDS。但由于CRM的参与者资格设定较为严格,具备资质的交易商数量少,因而没有得到大规模的发展。

    如今再次被提起,一方面是受我国债券市场的发展影响,债券逐渐成为社会融资的主流工具;另一方面由于债券市场信用风险在近期暴露频繁,违约浪潮下的实质性违约对债市的冲击较大,打击了投资者的信心。而债券市场的有序违约迫使中国版CDS破局重生,使其被赋予缓解融资压力、推动转型升级的重任。

    但是CDS似乎并不像其看上去那么单纯,毕竟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全球金融危机,让各国承受了血的教训。由CDS带来的疯狂加杠杆,继而严重放大债务泡沫,最终使资本脱实向虚等等光听一听就让人不寒而栗。

    那么现在来看一看山西版CDS,经数据显示,山西省属七大煤炭集团截至2015年底的资产负债总额1.2万亿,接近山西省2015年GDP总额。且2015年七大煤企的年均资产负债率高达82.51%(业内默认的警戒线为70%),重债下的盈利能力也并不乐观,财务数据显示,2015年全年,七大煤企共计净利润亏损55.85亿元。与此同时,七大煤企的现金流也承受着重压,经历着经营活动现金流由正转负的局促局面。与同业比较来看,9家“山西系”上市煤企的负债总额占据同行业上市企业负债总额的30.46%。这些数据足以显示山西煤企沉重的债务包袱,同样也反映出其融资能力下降的现实。CDS的到来无疑能减轻山西煤企的发债成本压力,为其带来福音。

    但站在宏观的视角来看,国家十三五计划“三去一降一补”的实质是为了促进经济良性发展,提高整体资源配置效率,降低长期与系统性风险。山西版CDS的推出,虽然为煤企资金链断裂找到出口,但是如何在拯救融资信用的同时真正服务于实体经济,而绝非增加垃圾产能,也是值得深思的。

    金融危机给CDS蒙上的阴影需要市场及监管的共同努力为其正名,如何减少道德风险、防止信息不对称、合理定价,将会是各国在使用CDS前需要解决的问题。

    欲获取报告全文,请联系我们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