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2期分析专栏】新三本分层制是把双刃剑:创新层VS基础层

分享:

    全国股转系统于5月27日发布《挂牌公司分层管理办法(试行)》 (以下简称《办法》),并在6月27日正式实施。

    分层管理办法即把新三板挂牌公司分为创新层公司和基础层公司。某种程度上,这不是将公司简单分为“好与坏”,“优与次”,而是为处于不同发展阶段,具有不同市场需求的挂牌公司提供相适应的资本市场平台,从而更有针对性地提出监管要求,提供差异化服务。

    新三板挂牌市场作为中国资本市场的重要补充,一直备受关注。“迅速崛起”、“不断扩容”是新三板市场的写照。目前,新三板挂牌公司的数量已经远远超过发展了20多年的主板、中小板和创业板上市公司的数量总和。而作为业界期待已久的政策,分层管理制度一出台就饱受热议。

    一方面,新三板分层的意义不弱于2013年底新三板向全国扩容,将对所有新三板市场的参与方都将带来较大改变。对投资者而言,创新层的推出将极大地提高投资效率,吸引更多淘金者;对市场结构来说,将有利于新三板留住优秀企业,促进中间企业,淘汰落后企业;对券商而言,选择挂牌项目将更加谨慎,在做市方面更重视企业质量;对监管层而言,方便其对公司数量众多,且质量良莠不齐的新三板进行差异化监管。

    比如,对一些发展成熟的公司,监管上需要严格一些,更多地引导公司向规范化的方向发展。而对于创业初期的公司,监管上更多体现出来的是服务,要帮助企业发展。正是基于这种差异化,所以需要分层。

    另一方面,新三板通过分层体现出了创新层的魅力,但却牺牲了基础层对投资者的吸引力。就创新层的三板准入标准来看,一类是盈利能力强的公司,一类是成长性好的公司,还有一类是交易活跃的公司。将这三类公司选到创新层去了,留给基础层的,自然就是一些不达标的公司了。像这样一些公司,自然就很难吸引投资者的关注。

    更何况基础层仍然还是海量公司,投资者投资基础层面临的信息收集、标的遴选上的困难是巨大的。如此一来,基础层挂牌公司极有可能被最大多数的投资者所抛弃。不排除基础层成为“僵尸层”的可能。

    加之分层制度出来后,不排除国内公司挂牌新三板的热情会受到打击。根据分层,作为国内公司来说,当然更需要挂牌创新层,但如果挂牌创新层没有希望,面对缺少交易的僵尸层,不排除很多公司失去到新三板挂牌的兴趣。

    新三板作为一个机构投资者主导的,相对理性的市场,如何在促进市场活跃的同时,规避其带来的负面效应或者更严重的监管套利,还是需要投资者和监管层需要进一步考虑的问题。

    欲获取报告全文,请联系我们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