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1期分析专栏】为什么说银行理财产品应当向净值型转型?

分享:

    在“资产荒”的大环境下,封闭式理财产品的收益率一降在降,银行理财产品向净值化转型的需求日渐增高。然而,在变革的过程中也会需要一些不同的声音,近期就有相关人士提出理财产品不是必须要净值化的观点,并从产品本身性质及特点的角度阐明了理财产品净值化并非必须的。事实上,从银行理财产品本身来看,并非所有产品在未来都需要转向净值型产品,但对于银行而言,当其理财业务发展进行到一定阶段后,推动理财产品净值化转型是必须的,未来开放式产品及净值型产品应当是银行理财产品的主要产品形式。

    从产品本身的性质而言,预期收益型产品的“债券特性”更为明显,而净值型产品则带有明显的“权益类产品”特性,两类产品各自拥有各自的特点,并没有孰优孰劣的区别。同时,自2005年第一款理财产品诞生,预期收益型产品已发展了10来年,产品研发较为成熟。保证收益型、保本浮动收益型及非保本浮动收益型的风险划分方式也较为合理。虽然通常净值型产品流动性更强,但并非所有净值型产品都为开放式的,因此从产品本身来看,理财产品并非必须要全部净值化。

    但从银行理财的发展历程来看,由于整体市场发展速度过快,投资者教育的相对不足,导致投资者对于银行品牌、信誉做背书的理财产品的风险进行了错误的评估,而银行在市场迅速扩大的过程中,也很难抛弃既得的利益,顺势强化了预期收益型理财产品保本保息的错误概念,以至于刚性兑付的理念根深蒂固。

    特别是在实体经济表现疲软,投资风险成为大多数投资者考虑的首要条件的情况下,预期收益型理财产品想要回归“代人理财,盈亏自负”的初衷可谓是难上加难。在银行理财发展初期,刚性兑付这一特点对该项业务的发展是能起到一定促进作用的,其对于吸引低风险偏好客户效果明显。但当银行的理财业务发展达到一定程度时,刚性兑付的弊端就显露无疑,尤其是在资产荒时期。

    首先,由于兑付的压力,预期收益型产品的收益率会节节下滑,产品吸引力会大打折扣;其次,银行的兑付压力使得产品投向不得不选择风险极低的标的,以至于产品创新的动力及其丰富性都有极大的限制,在低风险偏好客户饱和后,市场份额增长严重下滑,出现明显的瓶颈效应;最后,产品的创新能力、投向在受到极大限制后,其它性质接近产品的可替代性就会逐步增强,如货币基金产品虽然目前收益率较银行理财差距仍大,但如果银行理财收益继续下滑,货币基金取而代之的可能性也不是没有。

    因此,在目前预期收益型产品刚性兑付特征还难以打破的前提下,对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银行而言,推动理财产品向净值型产品转型是极为必要的。摆脱刚性兑付的枷锁能极大的拓展银行理财投向的选择及刺激从业人员创新的动力。这也是为什么目前规模较大的银行更注重净值型产品的发展,而相对的小型银行对于这类产品的关注及重视程度明显更低的原因。同时需要强调的是,对于银行来说,理财产品的净值化转型并非等于淘汰封闭式预期收益型产品,更准确的表述应该是对于产品线丰富性的补足,针对不同风险偏好、不同类型的客户,进行更精确的产品匹配。

    欲获取报告全文,请联系我们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