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9期分析专栏】中国信达成功收购南洋商业银行,集团化综合经营体系进一步完善

分享:

    2016年5月30日,中国信达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信达”)与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在香港联合举办南洋商业银行(以下简称“南商”)股权交割仪式,宣布有关南商股权转让的所有工作全部顺利完成。自即日起,南商将成为中国信达集团的一员。

    本次交易收购方中国信达是中国领先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旗下拥有证券、基金、期货、保险、信托、租赁、投资等金融服务平台,于2013年12月在香港联交所挂牌上市。截至2015年末,中国信达总资产7140 亿元人民币,2015年实现归属母公司净利润140亿元人民币。

    作为此次交易对象的南洋商业银行成立于1949年,系著名爱国华侨庄世平先生所创,是香港本土持牌华资银行。早在1979年,南商即已进入中国内地市场,是最早进入内地开展经营的外资银行。2007年,南商子行南洋商业银行(中国)有限公司设立。目前,南商在香港地区设有42间网点,其大陆子行拥有38家分支行。截至2015年末,南商总资产3052亿港币,股东权益371亿港币。以资产规模排名,南商是香港前10大商业银行。

    中国信达成功收购南洋商业银行,至此,其集团化综合经营体系进一步得到完善。中国信达表示,股权交割后,信达将利用集团在传统业务、全牌照综合经营和全国性网络等方面的优势,支持南商以跨境金融和资产管理服务为特色,以企业金融服务为重点,以风险管理和不良资产管控能力为亮点,发展成为一家领先的商业银行。

    现目前,四家国有AMC(信达、华融、东方、长城)基本均已形成了总、分公司和母、子公司并存,涵盖多类商业化业务和多种金融服务平台的集团化综合经营体系。四家AMC均以资产管理公司业务为核心和枢纽,带动其他金融子公司的发展和各领域业务层面的协同。

    金控格局的形成是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发展不良资产业务过程中必然也是不得已的选择,是脱离当年监管机构限定的10年存续大限、走上商业化转型、可持续发展的痛苦过程。实际上,多年以来,不良资产板块和金融服务板块之间如何取舍、如何协同、如何侧重,一直是四大资产管理公司最为头疼的命题,舍弃不良资产业务,就失去了自己的定位和标签,不发展金融服务业,又难以做大做强,丧失了顺周期的市场机遇。

    具体来说,大金控格局便于四大AMC调动各方资源,在业务协同、用户协同、创新协同和风控协同等方面均有较强的竞争优势。不过具体来看,四家AMC对于持牌金融子公司的发展战略和发展状况还不尽相同。

    目前看,信达的金融服务板块的布局虽然最为全面,但看不出战略侧重点,没有一家金融子公司能挤进行业的前列,华融也有类似的问题,只有东方资产目前的战略布局似乎比较清晰,努力做大保险板块和相关的资产管理业务,长城资产尚看不出金融板块发展的重点。

    我们看到中国信达本次成功收购南洋商业银行,完成了信达在金控格局层面最重要的布局,获取了金融牌照中最重要的银行牌照。资产管理公司进一步朝着金控方向发展,不断的市场化和商业化布局将为其带来更多的竞争与机遇,为其业务创新和集团发展带来新的动力。

    欲获取报告全文,请联系我们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