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9期分析专栏】银监会督促银行自查民间投资工作的开展情况

分享:

    5月14日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到4月,民间投资8.24万亿元,同比增长5.2%,与去年全年10.1%的增速相差甚远。今年前4个月,民间投资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为62.1%,占比也相应下降。而此前2006-2015年,民间投资在社会总投资中的占比从49.8%一路升至64.2%,为国家经济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民间投资作为国家投资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其低迷引发了各政府部门和监管机构的担忧。继国务院、国家统计局、国家发改委之后,上周末有消息称,银监会敦促银行在5月20日前进行民间投资工作的自查并上报。银监会方面虽尚未予以回复,但促进民间投资回稳无疑已排上多部委的日程。

    据悉,此次自查内容主要包括民间投资进入银行业情况,制定出台促进民间投资进入银行业政策;解决部分银行对民营企业贷款动力不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期限短等问题;发挥政策性金融作用支持民间投资工作开展情况;是否存在过桥贷款成本高、互联互保,化解担保圈、担保链风险情况等。

    关于民间投资回落的原因,笔者认为:首先在于整体宏观经济的不景气,民间投资主要集中在制造业,而受产能过剩和市场需求不足的影响,制造业投资增速在1-4月回落0.4个百分点,导致民间投资增速下降。

    其次,民间投资的“寒流”一部分是由于政策上的不平等导致。民企与国有投资、政府投资的企业相比,在电力、交通、教育等诸多领域都有壁垒或“玻璃墙”。同时,银行对国企和民企的贷款也进行区别的不平等对待。“融资难”和“融资贵”一直困扰着民企,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普遍将信贷投放倾向有充足信用担保的国企。数据显示目前政府主导的投资明显增加,这种情况也对民间投资形成一定的挤出效应。

    从银监会本次督促银行积极自查民间投资工作开展情况来看,监管层面要求金融机构要加大对民企的支持力度,破除部门的利益格局,在法律未禁止的行业其实都应鼓励民间资本的进入。

    民间投资不仅在我国市场经济的完善和整体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同时,民间投资相比政府投资,更具有“灵活性”和“资本性”。资本天生具有逐利的特点,引入民间资本的投资,不仅带来了企业和社会发展的资本,也带来了对市场高度的敏感性、先进的技术和高效的管理效率。

    一方面,政府监管层面应该积极引导诸如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积极开展民间投资的工作。另一方面,建立健全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与我国民间投资的完善相辅相成。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建立离不开民间投资的促进,同时,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完善将有效促进民间投资的展开和发展。

    民间投资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问题,政府监管层面也多次发文和举行会议进行督促和引导,寄希望通过本次即将开展的督查扭转局势,也并不现实。不过,本次督查的象征性意义明显,后续相关实质性工作将可能提上日程。

    欲获取报告全文,请联系我们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