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6日,蚂蚁金融服务集团(下称蚂蚁金服)对外宣布,公司已于即日完成B轮融资交割事宜,融资额为45亿美元,成为目前全球互联网迄今为止最大的单笔私募融资纪录。 按照蚂蚁金服公布的融资额,业界普遍预计,蚂蚁金服的整体估值已经达到600亿美元(约3885亿元),距离UBER仅有一步之遥(其估值约为625亿美元)。业界还预计,蚂蚁金服的上市地点首选A股。仅按B轮3885亿元的估值计算,蚂蚁金服目前的体量已经超过了交通银行
随着市场不断趋于理性,互联网金融行业仍在蓬勃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不少行业乱象,留下了些许骂名。不断曝出的风险事件,如e租宝事件,更是让大家惊魂未定,似乎互联网金融成了“圈钱、跑路、自融”等的代名词。不过,今年互联网金融行业协会的建立,以及各省市对于互联网金融尤其是P2P行业的监管、审查趋严,互联网金融行业似乎步入了“寒冬”。
从数据上来看,今年一季度,近百家P2P网贷平台主动关停,行业规模增速下降。从整体互联网金融企业数量来看,互联网金融平台的日子举步维艰,融资也趋难。不过,笔者认为规范不等同于限制发展,各监管部门对这一行业的整治更不是所谓的“打压”。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到互联网金融,核心词就是“规范发展”。互联网金融的核心毕竟仍在金融层面,需要一定的风险意识和风险管理能力,各金融市场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可能“牵一发而动全身”。
资本永远是逐利的,也是“聪明”的。资本对于互联网金融企业的青睐看似有所下降,实则不然。今年平安陆金所、苏宁金服等几家互联网企业先后宣布获得巨额融资,蚂蚁金服的B轮成功融资更是为互联网金融行业“雪中送炭”,极大提振了行业信心。
互联网金融行业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也具备一定的发展空间。我国征信体系尚不健全,金融服务设施仍处于建设阶段,金融产品和服务也相对匮乏。而互联网金融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保持着互联网的共享、开放、包容、便捷、平等等特性,为其在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与其说互联网金融行业遇冷,不如说,这一行业在历经了野蛮生长、风险频发、监管收紧的阶段之后,如今面临变局,这也意味着转型机遇的出现。
互联网金融的有效发展需要解决两个关键问题--信息和信用。从蚂蚁金服的业务和战略布局来看,其发展和成功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前期不断的数据和信息积累为其打开金融市场奠定前提。通过对于各类型基础信息和相关交易数据的积累,利用大数据挖掘技术,研发合理的信用模型,将数据和信息价值化,在此基础上开展相应业务,这对于蚂蚁金服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作用,也对于建立健全我国征信体系有促进作用。积累数据、分类数据、挖掘数据、将数据价值化、建立信用评估模型等是互联网金融行业立足金融市场之林的核心竞争力。
对于现存大量互联网金融平台未来的发展,笔者不抱很大希望,相反笔者认为现在互联网金融行业确实存在泡沫。但这不代表对于互联网金融行业的态度,互联网金融行业未来的发展是光明的,即使道路艰难。相信不久的将来,有特色有竞争力的互联网金融平台会悄然出现并稳固发展。
欲获取报告全文,请联系我们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