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份以后,在股灾之后陷入低谷的融资融券业务开始逐渐复苏。3月1日,国泰君安上调部分股票两融折算率,此后多家券商迅速跟进;3月21日,证金公司宣布恢复转融资业务182天、91天、28天、14天、7天等五个期限品种,并下调各期限转融资费率;3月30日,华泰证券上调两融业务持仓集中度;多家券商展开了两融业务利率价格战,某大型券商将利率降至8%以下,而某上海本地券商更是将新开仓客户的融资利率一举下调至6.99%;此外,两融展期、重启融券交易等业务也在渐渐被“松绑”。
回顾两融业务近一年来的发展,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其对于A股市场的影响。
2015年上半年开始,随着A股的行情的逐步走高,融资融券也进入了一个快速增长期,沪深两市融资余额不断攀升,一时间成为券商最为重要的利润来源之一。各家券商纷纷想法设法筹集资金以扩大两融规模,通过增发扩大股份、和银行资金进行两融收益权互换、发行公司债券等等手段来满足客户的两融需求。在供需两旺的情况下,沪深融资余额2015年年初仅1万亿左右,至6月18日,攀升至22666.35亿元。此后由于连续的快速下跌,融资盘出现大面积爆仓,众多没有爆仓的投资者也出于风险的考虑止损。至15年9月1日,在不足3个月内,沪深两市融资余额就迅速萎缩至1万亿元,此后虽然随着行情的起伏有所反复,但是整体而言仍然呈现下降趋势,并于今年3月初跌至8300亿元的低点。
融资融券业务直接反映了投资者对于市场的信心,但是和市场走势相比,沪深两市融资余额通常的波动通常会有一定的滞后;此外,两融余额也在一定程度上象征着增量资金进场的潜力。
此次两融业务的复苏,我们认为并不能成为市场向上的预兆,它更多的象征着A股市场逐渐的走出后股灾时代的特殊时期,恢复到正常情况。14年年底开启的牛市,其成因是多方面的。连续的降准降息,为市场提供了充足的流动性,同时辅以资本市场改革所带来的改革红利、政策宏观调控带来的政策红利,最后加上多年熊市逐渐积聚起来的人气,共同促成了一轮轰轰烈烈的牛市。近期虽然央行同样进行了连续的降准,但是和去年连续的大幅度双降相比,所释放的流动性有限,逐渐升高的CPI也限制了进一步降准降息的力度。而两融所能提供的杠杆资金,和此前场外配资提供的资金规模相比,其幅度也有限。房地产市场的火热,更是对理财资金形成了分流,使得从资金面上来看,向上的空间有限。此外,资本市场改革已经告一段落,沪港通已经开通,深港通也已在市场预期之内,注册制则在短期之内难以落地。政策方面,目前监管层的宏观调控主要以去产能、去库存、控杠杆为主,A股大幅上涨所需的政策基础并不深厚。最后,连续的大跌,对投资者的信心造成了极大的伤害,短期内也难以恢复。
虽然两融业务的松绑,并不能在短期内刺激A股市场出现大幅上涨,但是对于A股市场中上期的发展而言,却是有利的。它表明A股市场已经度过了后股灾时代的特殊时期,进入了正常发展阶段。一个健康向上的市场,必定是理性的、成熟的,而非在健全、不理性的情况下,通过非常规手段的刺激来造就的。只有这样,我们的市场才真正具备了“慢牛”的基础。
欲获取报告全文,请联系我们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