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上半年,随着A股市场的大热,权益市场成为银行理财关注的焦点,权益类产品的暴增极大的缓解了银行理财收益率的下滑,该类产品会逐步取代债券与货币市场类产品成为银行理财的主流投向的言论尘嚣日上。不过随着股灾的爆发,权益类理财产品的收益率及发行数量均出现了断崖式的下跌,在2015年下半年一蹶不振。进入2016年后,优质资产稀缺,国内经济数据持续下行等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明显改善,银行理财产品面临投资渠道受限,产品种类较少,收益率持续下滑等问题的困扰,较难真正的满足客户资产管理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加大权益类资产配置,从新将理财资金引向资本市场是否会成为银行理财业务发展的新突破口成为了业内探讨的新热点。
根据普益标准的数据显示,自2015年8月权益类产品出现了0.34个百分点的下滑后,债券与货币市场类产品和权益类产品的收益率差值就维持在了0.2%左右。在进入2016年后,两者的差距有一定幅度的放大,但领先幅度仍不甚明显。
同时需要关注到的一点是,2015年1月1日至2016年2月29日,统计的涉及权益类投向的产品数量只有4077款,而仅投向债券与货币市场类的产品数量就高达99129款。对于银行理财产品来说,较小的发行量能从侧面反映该市场的风险相对较大,谨慎的银行投向该市场的动力不足。在目前,权益类资产市场的风险与收益没有做到较好的匹配,因此在短期内,银行增大权益类市场投资的可能性较低。同时可以预测的是,如果未来整体行情变化不大或仅为稍有好转的前提下,银行理财资金大量涌入,权益类市场的优质资产会相对的减少,僧多粥少的局面,必然导致该类产品收益率进一步下滑,微弱的收益率优势也将不复存在。这样得不偿失的局面使得银行更加缺乏开发此类投向产品的动力。
如果说封闭式银行理财产品因“隐性刚兑”的原因才使得其配置权益类资产的动力不足的话。不需要“刚兑”且收益较高的净值型产品的表现或许更能说明问题。据普益标准数据显示,2016年1月至2月新发行的88款净值型产品中,仅3款产品(光大银行2款,中信银行1款)配置了权益类资产,其占比仅为3.41%。
虽然从历史数据来看,权益类产品的“性价比”较低,但在当前“资产荒”较为严重的前提下,银行没有过多的选择,权益类产品在严格的风控与较低的整体规模下仍然不失为一个适合当前环境的投资标的。近期场外配资的杠杆又有抬升的迹象,这并非是银行对股市前景的看好,只是相比较于实体经济,资本市场可能风险相对更小。同时,由于2015年上半年A股市场红火表现,较多大型银行均在那时对MOM及FOF模式做了较多的研究与准备,现在银行理财仍可以通过这两种优质模式投资权益市场,降低风险。
欲获取报告全文,请联系我们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