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2016年3月1日起,普遍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以保持金融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引导货币信贷平稳适度增长,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营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
此次降准离最近一次(2015年10月23日)双降仅隔4个月,是2015年2月4日第1次全面降准以来的第6次。预计本次降准可释放7000亿左右的基础货币。2015年M2增长13.3%,GDP增长6.9%,2016年1月M2增长14%,预计1季度GDP增速6.5%左右,广义货币供应和名义GDP增速的裂口不断张大,而超发货币未流入实体经济,落入流动性陷阱。同时,货币超发,人民币购买力平价下降,对内表现为资产价格泡沫和滞涨风险,对外表现为汇率贬值压力。
央行降准带来的流动性增加,进而传导出的货币总量增加,或将降低社会整体融资成本,增加市场降息预期。在目前经济低迷的情况下,市场总需求不足,经济增速降低,社会平均利润率降低,从而导致利率降低,各种优质资产不仅收益率降低,而且供给不足,即出现所谓的资产荒。用业内人士的话说,这种资产荒其实是“收益资产荒,低收益资产是不缺的”。资产荒的本质是资金快速理财化和实体融资需求下降这两个趋势的失衡。
在资产端,市场上流动性增加,社会融资成本降低,实体经济将更容易以更低的成本获得银行贷款。同时,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实体经济回报下行,企业融资需求下降,这将进一步减少优质高收益资产的供给。在负债端,居民银行存款利率日益走低,居民寻求较高收益资产的欲望进一步增强,居民的理财意识进一步觉醒,这将导致理财规模快速扩张,产生了大量配置资产的需求。资产、负债端此消彼长,加剧了供需失衡的资产荒现象。虽然对资产荒的关注在去年三季度股市泡沫破灭后特别显著,但是过去几年理财规模迅猛扩张的情况下,理财资金横扫资产的状况并不鲜见。
理财意识的觉醒已成难以阻挡的趋势,银行在欠缺资产的情况下也难以主动缩表,同业理财的出现意味着银行表内资金也开始和表外理财资金争抢资产。在经济没有起色,资产供给不会快速增加的情况下,缺资产的状态可能会长期持续下去。股市泡沫的破灭只是加速了资金理财化的进程,同时,股市调整给债市带来了巨大的配置压力,即使去年债市扩容取得了长足进展,也没能有效缓解这种压力。长期来看,只要理财和存款之间存在一定的利差,资金理财化的速度就不会慢下来,资产荒就难以缓解。
降准对银行理财的可配置资产会产生重要影响,会导致理财可投资资产的减少和资产收益率的下降,反过来会倒逼银行理财收益率的下降。在当前经济低迷的情况下,降准后商业银行自营账户增加的资金未必会放贷款,但肯定会去买债券,债券利率必然会大幅下降。根据《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年度报告(2015)》目前银行理财的资产配置仍然以债券及货币市场工具、银行存款、非标准化债权类资产三大类资产为主,共占理财产品投资余额的89.10%。其中,投资于债券及货币市场工具的资金量占投资总额的50%以上,投资于非标准化债权类资产的资金占投资总额的15%以上,而市场上的债券供给和非标资产是有限的,因而银行理财可以买到的债券和利率都会下降。
短期来看,实体经济活动回暖、融资需求回暖,有更多的资产供应,资产荒才能得到缓解;中长期看,鼓励银行资产出表,减少货币供应增长速度、增加资产供应,有助于从根本上改善供需,解决资产荒问题。
欲获取报告全文,请联系我们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