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38期专栏】后疫情时代,不良资产处置压力持续上升

分享:

一、后疫情时代不良资产风险情况分析

1. 不良贷款规模持续上涨

银保监会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1季度末,银行保险机构不良贷款余额3.6万亿元,较年初增加1183亿元。不良贷款率1.89%,较2020年末下降0.02%虽然不良贷款率依旧保持在较低水平,但是受疫情及前期国家宏观货币宽松政策的影响,银行不良贷款总额上升压力不减。

2. 应收账款增速出现反弹

2020年初受新冠疫情影响不少企业出现生产停滞、资金周转困难,甚至破产的情况。随着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国内经济加速复苏,企业应收账款余额自2020年11月达到17.28万亿元的高点后持续下降。虽然有所下降,但截止20212月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应收票据及应收账款仍达16.28万亿元,处于2020年以来的较高水平,同比增16.4%,增速出现反弹

1:2018年2月-2021年2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应收账款(万亿、%)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普益标准整理

二、后疫情时代不良资产处置的压力与变化

除银行保险机构不良贷款规模持续上涨、应收账款增速反弹外,政府债务问题也不容忽视。2020末年政府部门杠杆率由2019年末的38.30%上升至45.60%,地方政府杠杆率由21.50%上升至25.60%。虽然还处于风险可控状态,但地方政府债务总额不断走高加之隐形债务存量较高的现象仍需得到重视。

后疫情时代,不良资产处置需求逐步攀升,在为各类AMC尤其是地方AMC提供展业契机的同时也给其不良处置带来不小的压力。在监管层“回归主业”、“十四五”规划鼓励企业兼并重组、国家”扩大金融开放“等政策的号召下,地方AMC的不良处置模式和竞争格局或将有所改变。

1. 不良资产处置能力有待提升

“十四五”规划提出“鼓励企业兼并重组,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这在为地方AMC展业提供机遇的同时,无形中也对地方AMC的业务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地方AMC进行不良资产处置更多的是依赖于周期较短的资产清收与追偿、债权转让等方式,而这些方式实际上并不涉及对不良资产的经营管理。与之相反,周期较长的处置方式如企业兼并重组、债转股、产业基金等形式均需要地方AMC对不良资产进行主动经营管理,对处置人员的综合素质和实操经验要求较高。因此,如何快速提升不良处置能力将是地方AMC面临的一大挑战。

2. 创新型运作模式亟待优化

近年来顺应国家大力支持各行业创新业务模式及数字化科技快速发展的时代潮流,创新型不良资产运作模式频出,但同时这些创新型业务模式也存在着一定的风险隐患。

如互联网处置平台模式在缓解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同时也存在着道德风险和操作风险等,如果运用不当极有可能造成互联网技术风险和金融风险的叠加,而网络安全更是高效开展所有业务的基础。再如,市场化债转股模式运作周期较长、资金占用量大且监管审批流程繁杂,涉及众多法律规范要求业务参与人员具有更高的综合素质;同时,市场化债转股也面临着标的企业选择、估值定价、有效退出及道德风险等问题。所以,地方AMC在推进创新型运作模式时需要对这些模式进行不断优化,以尽可能降低潜在风险。

3. 不良资产行业竞争格局多元化

随着不良资产规模的不断上升以及金融开放的进一步扩大,目前“5+2+银行系AIC+外资系+N”的格局将带来更加激烈的行业竞争。其实,不仅仅是以Oaktree(北京)为代表的外资AMC和5大AMC,未来外资参股的中资地方AMC的竞争力也不可小觑。当然,挑战与机遇并存,外资入场在强化行业竞争的同时也能够激活市场活力,促进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和优胜劣汰,引导行业稳定健康发展。

欲获取报告全文,请联系我们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