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风险偏好测评的实质
投资者风险偏好是金融投资中的一个基本性问题,是金融投资决策的重要基础。害怕承受风险可能是限制性最强的投资约束。具体而言,投资者风险偏好至少由两个元素组成——风险容忍度和风险承受能力。风险容忍度主要由投资者的性别、年龄、态度、性格、受教育程度、金融素养、投资经验、投资风格、行为偏好等因素决定;风险承受能力则主要由财富水平、财务状况、家庭情况、消费习惯、经济形势等因素决定。相较于风险容忍度,风险承受能力更多地由外部的环境因素决定,分析投资者所处的环境可以提供丰富的线索。
风险偏好测评的实质即是对投资者风险偏好信息的收集,并以此判断投资者在不同风险情景下的投资抉择。值得注意的是,投资者的风险容忍度和风险承受能力通常是相互冲突的,如果容忍度超过了承受能力,或是承受能力超过了容忍度,客户经理/投资顾问需要尝试教育投资者将之调整一致。若是受到限制不能调整一致,则要以二者中更保守的为准。
2、风险偏好测评于金融机构的重要意义
目前,风险偏好测评已经成为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产品销售流程中必不可缺的必关键环节。一方面,资管新规明确要求,金融机构发行和销售资产管理产品,应当坚持“了解产品”和“了解客户”的经营理念,加强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向投资者销售与其风险识别能力和风险承担能力相适应的资产管理产品,确定投资者风险偏好是向其销售合适产品的基本前提。另一方面,通过风险偏好测评,金融机构可以深入了解投资者在不同风险情景下的投资抉择,辨识投资者的真实投资需求,并基于此建立和完善客户画像。借助全方位的立体客户画像,金融机构能够更有针对性的提供和开发产品和服务,满足甚至超出客户的期待,提高客户满意度和客户粘性,在日益同业竞争日趋激烈中建立竞争优势。
目前,各种风险偏好测评系统多以调查问卷为主。一般有不超过20的测试题量,每个测试题有几个选项,不同的选项赋有不同的分值,要求客户根据自身情况如实进行选择,最后通过客户全部选项的总体得分来衡量客户的风险偏好。值得注意的是,虽然金融机构经常使用收益的标准差来衡量风险,但由于金融知识的普遍匮乏,多数客户并不能很好地理解风险的这种表述方式。大多数情况下,客户宁可用金钱的绝对额而不是百分数的方式思考财富。因此,风险偏好评测问卷的设计可以尽量以绝对金额的方式展示亏损,以贴合多数客户的思维模式,得到更加真实的评测结果。
风险偏好测评问卷固然操作简单,容易施行,但有限且固定的题项往往很难全方位地洞察投资者风险偏好的全貌,并且由于过度自信或对风险缺乏直观认知等因素,投资者的自我认知往往与其真实风险偏好呈现出一定的偏差。因此,在风险偏好评测问卷的基础上,金融机构还需要投入充足的人力资源,通过客户经理/投资顾问与客户直接沟通,更进一步地了解客户生活方式和习性,以及客户过去的投资行为,在不断的沟通交流中持续地丰富完善客户画像,避免出现对投资者需求的误判。
欲获取报告全文,请联系我们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