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2020年基金申购热潮来看,“炒股不如买基”的理念越来越强。而银行理财在“打破刚兑”的背景下,对投资者的吸引力逐渐显弱。本文从基金申购热潮的现象入手,深度剖析了当前银行理财分档不清晰的现状,提出强化理财风险分级概念,合理评估理财产品风险等级,保持风险与收益对等是银行机构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稳步前行的关键。
2020年可谓是基金的“超级大年”,单年度基金销售创下多项行业纪录,行业总规模达到18.75万亿,成立新基金约1400只,合计募集规模3.12万亿。不仅发行数量刷新历史新高,发行规模更是超过2017年和2018年发行规模之和。
一、基金申购热潮的原因
基金申购热潮下,爆款基金的火热还在持续上演。部分爆款基金一经发售就创造了超额募资,提前结束募集。究其原因,主要有几方面的因素:
首先是优异的收益。2020年近百只基金实现了全年翻倍的优异成绩,更是激发了广大基民的热情。细数今年1月份成立的多款热门基金,成立不到1个月,净值曲线直线上升。可见,能否持续获得收益仍然是投资者选择基金的最主要动力。
其次是渠道和口碑优势。近期出现的爆款基金大多来自中大型基金公司,如南方、易方达、华夏、富国等基金公司的渠道优势、口碑优势已然成为坚实的护城河,更又能力推出爆款基金,也更有渠道宣传爆款基金。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热门基金经理。很多基金公司都在宣传自己的王牌基金经理,利用明星基金造势,如易方达优质企业的张坤、冯波;南方阿尔法混合的章晖;华夏新兴成长的张帆等。
在基金经理和基金公司的双重带动下,广大投资者对于“炒股不如买基”的理念越来越强,形成了全民买基的热潮。
二、银行理财吸引力逐渐示弱
相比之下,银行理财产品对投资者的吸引力逐渐显弱,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加入“买基”热潮。
银行理财产品由于“打破刚兑”政策的强烈冲击,资产投资结构发生变化,理财产品失去了“保本”的特色优势,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黯然失色。一方面银行理财产品的风险评级没有统一的标准,经常出现理财产品的实际风险与宣传风险不同或同一银行对不同风险等级产品划分不清晰的情况;另一方面银行由于缺乏对权益市场的经验,投资策略相对保守,高风险等级产品发行数量较少,产品收益缺乏竞争力,为吸引投资者,经常出现风险等级与产品收益不对等的情况。
从这张表格中可以看出,该银行不同风险等级的产品投资范围划分较为模糊。R1和R3级产品大部分资产都投资于固定收益类资产;R2、R3级、R5级产品都不同比例地配置了权益类资产和衍生品类资产,正是这部分资产使得理财产品的风险变高。银行理财由于风险分档不清晰,过度追求风险与收益双赢,造成了新客拓展难度过大,打破刚兑背景下的投资者教育困难重重的局面。
三、强化理财风险分级是关键
随着银行“刚兑”被打破,投资者逐渐认可并接受银行理财产品的净值波动,更加重视银行理财产品的风险情况。作为理财产品适格销售和打破刚性兑付预期的最重要环节,理财风险分级是银行对自身发行的理财产品进行的不可缺少的步骤。
强化理财风险分级概念,合理评估理财产品风险等级,保持风险与收益对等是银行机构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稳步前行的关键。强化理财风险分级概念,可对标公募基金,分别从产品设计与营销推广两方面强化理财产品的风险等级概念;合理评估理财产品风险等级,避免出现宣传风险与真实风险不匹配的情况,避免因为复杂的交易结构误导投资者判断;保持风险与收益对等,从2020年基金申购热潮来看,收益上涨还是吸引新客的最主要动力,银行应体现高风险产品对应的收益优势,才能有效拓展客户群体。特别是理财子公司作为独立机构成立后,可以更多地尝试高风险高收益类产品,吸引更多投资者。
欲获取报告全文,请联系我们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