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过去一年,在国内外疫情扰动下,A股仍然开启了一轮牛市行情。相比传统的银行理财、货币基金等类固收产品的收益日益走低,以偏股型基金为代表的的权益类产品虽然波动率高、风险性大,但高收益优势凸显,规模发展迅速。权益类理财产品也在同步发力,以理财子公司为代表的发行机构加快了对权益类理财的布局。本文通过对权益类公募基金热销现象背后影响因素的分析,对银行理财能否大规模进军权益市场进行了政策环境、发展条件及发展阻碍方面的研究和论证。笔者认为,未来权益类理财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但无论从居民资产配置意愿来看,还是从银行理财实际表现来看,银行理财大规模布局权益市场依然需要长期的积累。
一、新基发行速度加快,“炒股不如买基金”?
2020年,伴随着我国资本市场全面深化改革、创业板注册制改革、科创板首个指数发布和公募基金产品可参与新三板精选层投资等多项权益市场深化改革政策的出台,权益类基金产品的发行热度也随之升高,同时迎来了崭新的发展机遇。
据中国基金业协会数据显示,截止2020年11月底,年内新发基金产品共计1408只,规模已超过3万亿元。其中790只为权益基金,包括被动指数型基金、增强指数型基金、普通股票型基金、偏股混合型基金、平衡混合型基金、灵活配置型基金等,发行总规模达1.74万亿元,占新发基金总规模的57%。销售火爆且各具特色的新发权益基金产品比比皆是,在年内新发权益基金产品中,首募规模超过250亿元的就有5只。
权益类基金发行火爆的背后,监管层面的引导和良好的市场表现是两大重要诱因。在监管层面上,2019年底以来,中国证监会曾多次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权益类基金”、“持续推动提升权益类基金占比”,并不断优化新发基金产品的注册机制。自2019年10月起,证监会正式实施公募基金常规产品分类注册机制,以提高其注册效率。实行快速注册机制产品的审核周期比以往压缩三分之二的时间,权益类、混合类、债券类基金注册期限分别不超过10天、20天、30天。这些举措为大力发展权益基金营造了良好的制度环境。
在市场层面,2020年我国率先走出新冠疫情给经济带来的不利影响,经济发展趋势长期向好,带给市场极大的信心。A股市场出现结构性牛市,权益基金产品的发行稳步提升,推动公募基金权益持仓逐步增加。在权益市场整体上涨的带动下,权益基金的净值普遍上涨,整体表现优于大盘,从而受到更多基金投资者的青睐。据市场数据显示,截至12月25日,今年以来权益基金整体获得32.85%的收益,主动权益基金整体拥有34.38%的收益,指数产品整体有26.63%的收益。而上证指数今年以来涨幅为11.36%,生动诠释了“炒股不如买基金”这一市场现象。
二、权益投资的东风能否吹向银行理财领域?
权益类基金的火爆发行能否在银行理财领域进行复制?这个问题的答案需要结合银行理财产品的政策环境、市场客观投资需求和银行及其理财子公司的权益资产投资实力决定。
资管新规实施后,单纯通过债券投资获得稳定高额回报难以持续,面对不同风险偏好的客户群体,对权益类布局较少的银行理财产品也正在努力实现均衡布局。据统计,截止2020年12月,全部银行机构(包括中外资、银行和理财子公司以及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发行的存续权益类理财产品共有248款,其中由中资机构发行的有183款。理财子公司也加大了对权益类资产配置的研究实践,2020年9家理财子公司发行的权益类产品共计53款,其中有4款为母行迁移产品,另外49款均为新发产品。整体看来,银行理财权益市场参与度较低,产品规模也相对较小。
2、理财子公司权益类投资获监管政策支持,发展空间广阔
近年来,监管层曾多次鼓励银行理财向权益类转型。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此前在陆家嘴论坛表示,要加大权益类资管产品发行力度,支持理财子公司提高权益类产品比重,并要求推进银行与基金公司、银行与保险公司等各类机构深度合作。此外,在政策层面上银行理财投资权益类资产的限制也有所放宽,《商业银行理财子公司管理办法》规定,理财子公司发行的公募理财产品可直接投资股票;同时,《商业银行理财子公司净资本管理办法(试行)》将理财资金投资股票所对应的风险资本风险系数设置为零,这些政策举措为理财子公司向权益类市场迈进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对于理财子公司而言,权益类产品是一个不可或缺、极其重要的品种,未来具备广阔的发展空间,监管标准将大概率对标于公募基金。
3、权益类理财产品大规模普及仍面临一定阻碍
目前,理财子公司发行的权益类产品数量及规模还在不断增长,但不同于权益类公募基金,权益类理财产品的大规模普及受到市场客观需求、产品丰富程度和投资管理能力等方面的制约。综合看来,纯权益类产品发行量短期内不会快速增加。
需求端,银行理财客户对权益类资产的配置意愿较低。过去银行理财多为预期收益型产品,银行理财产品“刚兑”观念由来已久。普通理财投资者的风险偏好较低,对于低风险的固定收益类产品需求较大,投资者在选择理财产品时往往倾向于购买稳健固收类产品。净值型产品推出后,传统的理财客户对产品净值的波动较为敏感,且投资理念尚未从“刚性兑付”扭转过来,对部分固定收益类银行理财产品浮亏尚且难以忍受,更不用说风险更大的权益类产品了。由于权益类产品较固定收益类产品的风险更高一些,且资产配置理念在实际应用中较低,客户对权益类资产的配置意愿较低。
产品端,目前银行理财产品以固收与现金管理类产品为主。权益类产品的占比非常小,且大多为私募产品,银行理财目前对于权益类资产配置风格也以“求稳”为主。发展权益类理财产品,银行和理财子公司需要在产品设计层面发力,丰富自身产品线。首先,应逐步搭建包括商品类、外汇类、权益类以及另类资产等在内的资产体系,开展对不同类型资产的针对性投资,不断提升大类资产配置能力。其次,通过FOF投资,选择更优质的合作伙伴,推出组合型的包括不同风险维度的产品。最后是对客群进行进一步细分,针对养老和教育产品客群,选取中长期看好的行业做权益投资,从大类资产配置的角度去获取权益市场中长期回报等。
投资端,投研人才仍是权益类理财发展短板。对银行及理财子公司来说,发行权益类产品仍面临多方挑战,比如存在人才不足、能力缺少等,尤其是在银行之前较少涉及的权益投资、另类投资方面的人才。而这需要并非一朝一夕建成,需要银行及理财子公司一定时间的人才积累。人才布局后,还需不断提升权益投资团队对宏观经济、行业投资以及具体权益投资项目的分析研判能力,提升实操经验,并科学开展投后管理评价;有效控制产品风险,降低净值波动概率,提升产品竞争力与客户认可度。
虽然,监管逐步放松银行公募理财投资权益市场限制,但无论从居民资产配置意愿来看,还是从银行理财实际表现来看,现阶段银行理财大规模布局权益市场依然尚早。但从长期来看,随着理财子公司权益投资人才团队的搭建和研究能力的提升,权益类理财产品的发行未来可期。
欲获取报告全文,请联系我们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