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3期专栏】外资理财产品转型情况分析

分享:

摘要:资管新规出台后,银行理财产品市场受到了较大的冲击,鼓励市值法计量、打破刚性兑付、禁止资金池业务和限制期限错配等一系列要求,促使银行理财产品由过去的预期收益向非保本浮动收益的净值化产品转型,保本保收益的理财产品即将成为历史。资管新规出台至今已有一年半的时间,虽然各类型银行转型进度存在不同,但都坚定不移的在持续深化净值化转型,并在净值型产品领域纷纷发力,使净值型理财产品市场竞争愈发激烈。本文通过对外资银行理财转型进展、理财产品发行情况及产品特色进行梳理,分析外资银行理财产品转型情况。

一、外资理财转型进展分析

1

从存续情况来看,2018年3季度,外资银行净值型产品存续量占比为32.01%,远高于中资全国性银行5.27%。截至2020年3季度,外资银行净值型产品占比为40.44%,依然高于中资全国性银行的27.78%。但自2018年3季度以来,外资银行净值型产品存续数量占比增速缓慢,其年化增长率为12.29%,远低于中资全国性银行的129.71%。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外资银行净值化转型进展缓慢,不能完全适应国内监管环境的变化。

二、外资理财产品发行分析

2

从发行情况来看,外资银行净值型产品发行量占比于2019年1季度到达高点,为7.83%,并在接下来的3个季度中持续下滑,至4.41%,随后逐步回升至2020年3季度的6.65%。与之相反,预期收益型产品发行量占比经历了先下降,后上涨,再下降的过程,于2020年3季度达到93.35%。整体来看,外资银行净值型产品发行量波动上涨,但增速较缓。

3

从收益率角度来看,资管新规后外资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整体上维持缓慢下滑的态势,仅在2020年1季度出现回升。但2020年3季度其收益率出现大幅度上涨,主要是花旗银行和汇丰银行的股票挂钩型产品收益率因3季度股市出现较大波动而大幅度增长,带动3季度平均收益率上涨。

三、外资理财产品特色

为分析资管新规后外资银行理财产品特点,下面将从结构性产品、期限类型、投资起点及风险等级4个方面对2018年3季度至2020年3季度外资银行和全国性中资银行理财产品发行情况进行比较。

4


从是否结构性来看,外资银行结构性产品发行量占比为71.39%,远高于非结构性产品占比的28.61%,而全国性中资银行与之相反,非结构性产品发行量占比更高为58.45%

5


从发行理财产品的期限类型上来看,外资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1年以上期限占比高达98.30%,而全国性中资银行理财产品期限集中于1-3个月、3-6个月及6-12个月区间,占比分别为30.65%、39.62%和23.24%,反映出外资理财产品流动性相对较差的特点。

6

从投资起点来看,外资银行投资起点集中于5万及5-50万元的区间,占比分别为37.62%和40.38%;全国性中资银行投资起点相对更加均匀,5万以下占比外资银行更高为30.98%。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相较全国性中资银行,外资银行的客群整体经济情况更好。

7

从风险等级来看,两类银行发行产品的风险等级都以一级、二级和三级为主,但外资银行理财产品风险等级分布更加均匀,风险等级为四级、五级的产品发行量占分别为1.89%、3.87%而全国性中资银行仅为0.17%和0.03%,说明外资银行客户群风险承受能力相对全国性中资银行较高。

综上所述,资管新规出台以来,相比全国性中资银行,外资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多为结构性、期限较长,其客户群整体经济状况较好,风险承受能力较高。

欲获取报告全文,请联系我们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