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4期专栏】从风险平价到动态风险预算

分享:

如今,大类资产配置策略主要使用风险平价策略,该策略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被投资者广泛使用并快速兴起,风险平价策略逐渐适用于所有投资领域。但是,风险平价策略在实践中存在一些显而易见的弊端。

首先,由于风险平价的条件规定各资产对于组合的风险贡献相等,在此原则下,模型结果往往会高配低风险资产,低配高风险资产,权益类资产的占比偏小,组合在降低风险的同时也牺牲了部分收益。反映在实践中,一方面,债券的配置比例往往过高,使得整个组合非常接近一个收益增强型债券基金;另一方面,组合的夏普比率虽然可以达到最优的效果,但是组合整体的收益类常常不尽人意,很多时候仅略高于债券的Beta收益和无风险利率,在市场中不具备竞争力。另外,基础的风险平价策略缺乏灵活性,既不能根据投资者的预期收益、风险偏好、流动性需求进行调整,也不能根据市场环境的变化进行动态调整。

基于风险平价策略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上述缺陷与不足,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对其进行改进和优化。

1、运用债券杠杆

由于债券资产在组合中的配置比重过高,导致组合整体收益水平较低,为了提高整个组合的收益,我们可以借助债券的杠杆机制,通过放大杠杆倍数提高债券资产的收益率和波动率,这也是风险平价模型提高收益的核心理论。

例如,上证5年期国债可通过一定的方式质押获取资金,继续用来购买国债。假设投资者持有1万元国债,银行质押率假定为90%,则投资者持有的债券能获得0.9万元现金,然后继续用来购买国债。在没有任何限制的条件下,投资者理论上能持有10万元国债,即杠杆比例为10。这样投资债券的收益和风险同时被放大,风险平价策略就能发挥更大的策略。

债券杠杆机制的引入不仅保留了风险平价策略原来的优势,而且还改善了原来债券配置比例过高而无法获取更高收益的不足。

2、基于风险预算的资产配置

投资组合中的风险预算,是指分配给每一个资产的风险贡献。风险预算模型的计算仍是基于风险贡献,但它不再要求每个资产的边际风险贡献相等,而是将优化目标设定为各资产的风险贡献按预先设置的预算比例进行分配。风险平价策略实际上是风险预算策略的一种特例,也就是每一个资产的风险预算都相等。在这种情况下,模型引入了投资者的主观预期,不完全依赖于历史数据进行配置。风险预算模型在一定风险的承受能力下,适当地增加了组合内权益类资产的风险贡献,增加了组合进攻性。目前从大量实证中来看,带有约束条件的风险预算模型与风险平价策略相比,收益率和波动率都能得到改善;同时投资者也可以借助设置各类资产的风险预算以控制资产占比上下限,满足投资者对特定资产的投资需求。

3、动态风险预算

风险预算模型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风险平价策略的灵活性,但是其仍然是固定比例的配置,不能实现与其他策略的组合,所以我们需要引入动态风险预算的概念。

动态风险预算是指各资产的风险预算可以随时间发生改变,将主动投资方法加入其中。我们可以使用双周期策略等战术性资产配置方法得到超配、低配各资产的建议,比如在某一阶段增配股票,那么就可以在这一阶段增加股票资产的风险预算,如果在下一阶段转为增配债券,就可以在该阶段提高债券资产的风险预算。由此就可以实现风险预算策略与主动投资方法的结合。

欲获取报告全文,请联系我们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