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5期专栏】揭开风险平价模型的面纱

分享:

一、风险平价模型的提出

风险评价理论及相应模型最早是在2005年由Qian博士提出,他认为“等权风险贡献度组合”能够实现风险平价的目标,即通过使各资产对投资组合的风险贡献度相等,来实现资产的分散化投资。Roncalli和Maillard等人在2010年通过大量实证揭示了风险平价模型的性质,他们证明了运用风险平价模型构建策略的合理性和有效性。风险平价的定义是通过平衡分配不同资产在投资组合中的风险贡献度,实现投资组合的风险结构优化。通过风险平衡配置,投资组合不会暴露在单一资产类别的风险敞口中,投资者可以在风险平衡的基础上实现理想的收益。

从资产组合风险的角度来看,风险平价作为分散投资理论的一个新突破,通过直接对每个组合的风险贡献度进行操作,将整个组合的风险很好地分配到各个资产中去。风险平价策略旨在同时考虑组合中单个资产的风险以及资产之间的协同风险,使各资产的风险贡献度相同,以达到优化组合风险的目的。例如,若某资产组合中资产A的风险贡献度比其他资产更多,则降低资产A的权重而相应增加其他资产的权重,可使组合风险降低,直至各资产的风险贡献度相同。

二、风险平价策略的种类

目前,风险平价策略的分类主要有两种,一是以资产类别为基础构建风险平价策略,二是基于风险因子来构建风险平价策略。

第一种策略是由桥水(Bridgewater)联合基金的创始人Ray等人2015年提出,他提倡配置风险而不是配置资产。传统的资产配置方法控制的是绝对风险,即投资组合的波动性。而风险平价控制的是相对风险,即各类资产的风险处于相对平衡的水平。由于投资组合的风险达到了平衡,所以在理论上认为能够抵御各种风险,其投资收益率具备穿越周期的稳定性,因此使用该思想和模型进行投资的策略也被称为全天候(All weather)策略。

另一种基于风险因子的风险平价策略来自于高盛(Goldman Sachs)集团,其资产配置理念是设立一揽子风险因子,例如利率因子、通胀因子、权益因子等,以此为基础分解投资组合中的资产并进行优化。在这个体系下,资产配置的核心是资产所内含的风险因子类别的平衡。

三、从风险平价到风险预算

风险预算模型的计算同样是基于风险贡献,与风险平价模型相比,它不再要求每个资产的风险贡献相等,而是先设定一个预算比例,然后按照预先设定的比例对各资产的风险贡献进行分配。风险平价策略实际上是风险预算策略的一种特例,也就是每一个资产的风险预算都相等,这类似于使用市值占比进行配置时的等权重配置策略。

风险预算模型在风险平价模型的基础上,增加了投资者的主观观点,通过引入约束条件,对风险权重进行重新分配,设置投资门槛或最低权重限制,在不大幅提升组合风险的前提下,能够提高组合的收益率,从而提高风险收益比。

四、风险平价模型的局限性

风险平价模型自首次被提出以来一直在全球资产配置市场得到广泛应用,但是风险平价模型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风险平价模型要求资产间的相关性尽可能低,但在实际金融市场上,资产间的相关系数一般不为0,这导致了风险平价模型在进行资产配置时,容易对相关性高的资产进行重复配置,从而导致最终资产组合资产间相关性较高,风险无法做到真正分散。

基于风险平价模型构建交易策略时,通常使用的是基于历史数据的协方差,这就隐含了市场风格不变的假设,但是在实际的金融市场中,市场风格短期变动剧烈,并且无法保持较长的时间。

此外,风险平价理论在实践中配置结果还有一些显而易见的弊端,比如组合的收益率普遍较低、债券的配置比例过高等。

欲获取报告全文,请联系我们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