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银行理财多款产品净值跌破“1”,保本时代一去不返?
最近小伙伴们被银行多款理财产品净值跌破“1”的资讯刷屏,纷纷表示“我方了,银行理财还能买吗?保本时代是否一去不返了?”
据普益标准数据,截至2020年7月6日,多家银行披露的理财产品净值数据显示,目前有276只银行理财产品累计净值破“1”。这些净值破“1”的银行理财产品并非个例,而是出现在多种机构类型的多家银行中。但从破“1”产品占比来看,仅为1.31%,账面亏损概率并不算高。
从产品类型来看,这些破“1”的银行理财产品多数为固定收益型产品。净值破“1”的产品中,固定收益类235只,占比85.14%;混合类25只,占比9.06%;权益类2只,占比0.72%,另有14只产品类型不详。这与银行固定收益型理财产品本身发行比例高有关。
从产品风险等级看,多数为中低风险和中风险型。具体来看,276只净值破“1”产品中,都为非保本浮动收益型,其中风险等级为R1的有4只,占比1.45%;R2中低风险的有152只,占比55.07%;R3中风险的有104只,占比37.68%;R4中高风险的有5只,占比1.81%;R5高风险的有1只,占比0.36%;还有9只产品的风险等级不详。
从所属银行机构类型来看,城商行和股份制银行占比较多。276只产品中,城商行有89只,占比32.25%;股份制银行88只,占比31.88%;国有控股银行66只,占比23.91%;农商行24只,占比8.70%。另外,66只国有控股银行跌破“1”产品中有57只属于银行理财子公司管理。另有9只所属机构类型不详。
二、银行理财净值为何会破:估值方法与投资标的
银行理财产品净值破“1”,有多重原因,主要与产品所采取的估值方法、投资标的情况有关。
从估值方法来看,净值型产品估值可以分为摊余成本法和市值估值法两种,不同的估值方法会影响产品存续期间的净值。摊余成本法以买入成本列示,按照票面利率或商定利率并考虑其买入时的溢价与折价,在其剩余期限内平均摊销,每日计提收益。采取这种估值方法的产品净值走势较为稳定,大多为一条缓慢斜向上的线。采用市值估值法的产品,同时考虑了投资债券的票面利率以及由于市值波动带来的估值损益,故而净值走势波动会较大。在资管新规的要求下,净值型产品的估值方式由传统的摊余成本法转为市值法,出现净值回撤的概率也更大。但市值估值法的产品在底部资产走牛时,收益率也可能会出现加速上涨的趋势。图3展示了两只采用不同估值方法的产品净值走势作对比。
从产品的投资标的来看,这276只产品中有266只底层资产包括债券,受债市调整影响较大。五月中下旬债市出现较为明显的下跌,影响了理财产品的底层资产收益情况,如果产品采用了市值估值法,债市波动就会反映在产品的净值走势上,部分在四五月份成立的新产品破“1”也就在所难免。
此外,部分产品的分红也可能导致当日账面净值破“1”。分红是指将产品收益的一部分以现金方式派发给投资者,这部分收益就是原来基金单位净值的一部分。当日账面净值破“1”不代表累计净值也跌破1,如果投资者分不清二者区别,心理上也许会随之出现起伏。
三、价值长投,净值破“1”也不用“方”
虽然多款银行理财产品净值破“1”,但投资者也无需过于紧张。固收类产品的底层资产投向债券的比例很高,短期的产品净值下跌是债券市场调整引发的净值波动,待市场情绪企稳,产品净值也会重回稳健。如果投资者持有的是长期封闭式或定开型产品,只要持有周期长,价格还是有可能可以涨回来,业绩比较基准还是可以达到。因为投资标的中的多数债券是持有到期,最终的收益率会向利息收益靠拢,出现净亏损情况的概率很小。因此,投资者们仍需关注产品长期业绩,正确看待短期净值波动,减少为短期波动担心的情况。
欲获取报告全文,请联系我们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