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川信TOT项目逾期,涉及金额达250亿元
近日,媒体曝出四川信托部分TOT项目发生逾期。四川信托总裁刘景峰表示,经进一步统计,自2020年5月29日第一笔延期项目出现后,到2020年底,这期间涉及到期产品规模为129.9亿元,有大部分可能会延期;2021年内到期的TOT产品是103.45亿元;2022年内到期的TOT产品是19.22亿元。总计存续规模为252.57亿元。究其原因,刘景峰称因受国内外宏观经济下行及新冠疫情影响,四川信托TOT项下项目无法及时偿还信托融资,加上4月底TOT项目被全面叫停,导致出现流动性问题。针对四川信托违约事件,不少人对TOT产品产生质疑:“川信的TOT底层资产大多为风险资产,如继续发行,则是依靠后续投资者认购的资金兑付前面的投资者,却并未向投资者真实披露底层风险,这是不符合相关的监管规定的。”川信的TOT存在风险,同时监管也叫停了部分TOT业务,那么TOT产品是什么?川信TOT是个例还是普遍情况?是否TOT产品都存在巨大的风险呢?
二、TOT本身并不违规,叫停主因满足“监管一致性”
TOT全称“TRUST OF TRUST”,意为“信托中的信托”,原为通过一个信托计划购买另一个或多个信托计划,这样的设计原本是为了分散投资从而达到分散风险的目的,产品本身并不构成违规,但TOT经过多年发展,确实积累了一些问题。TOT产品因其两层嵌套结构,导致穿透监管有一定的难度,这就为资金的不合规挪用以及资金池模式的形成提供了温床,进而造成流动性风险提升。当过往底层资产出现问题时,信托公司往往通过“期限错配”和“借新还旧”等手段进行处理,使得风险形成“击鼓传花”,只要续发产品就能“岁月静好”,但监管叫停TOT业务后,加上宏观经济下行,融资方大面积无法实现兑付并集中到期时,风险集中暴露,形成“爆雷”。
三、监管为何叫停,“TOT”类业务未来走向何方?
从近两年的监管导向上看,为防范金融风险,各类资产均在“去通道”,去“期限错配”,而TOT业务本身具有以上两种属性,所以叫停也在情理之中。从监管导向和处罚力度上看,2018-2019年“资管新规”重点在银行、保险资管领域发力。近期信托新规出台也满足监管一致性要求,今年信托行业难免面临大刀阔斧的整治,而对于TOT的发展,短期内或难有曙光。
另外,《信托公司资金信托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中再次申明“信托公司应当做到每只资金信托单独设立、单独管理、单独建账、单独核算、单独清算,不得开展或者参与具有滚动发行、集合运作、分离定价特征的资金池业务,不得将本公司管理的不同资金信托产品的信托财产进行交易。”,该规定出台后,也打破了以往部分信托公司通过TOT项目为自己的其他信托项目兜底的模式,收窄了TOT产品的应用空间。
但我们认为,TOT作为一项金融创新产品,能有效的实现不良项目的承接,充分分散单一信托的风险,仍然有其存在的意义。待信托新规逐步落实,信托资产底层风险逐步化解,TOT或可通过配置“信托+标准化资产”的模式得以存续和发展,但在配置标准化资产的同时,也应注意避免期限错配、再度形成资产池等问题。
另外,今年因疫情影响,我国宏观经济面临巨大下行压力,中央出台各项货币及财政政策刺激经济发展,在此过程中,对资金流向和用途将有更为严格的监管,严防资金空转,防范金融风险。总体而言,在2020年底,也就是资管新规给出的时间窗口到期前,所有不符合监管要求的资管类产品都将“转型”、“暂缓”或实现清退,TOT产品的存续或面临较大压力。
欲获取报告全文,请联系我们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