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权益类理财产品的背景和现状
6月18日,在第十二届陆家嘴论坛上,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表示,银保监会近期拟增加新的机构投资者,批设更多银行理财子公司,加大权益类资管产品发行力度,支持理财子公司提高权益类产品比重。过去,从银行理财子公司发行产品来看,背靠银行稳健的投资风格,固定收益类产品成为银行理财子公司的主打产品。银保监强调加大权益类资管产品发行力度,支持理财子公司提高权益类产品比重,此举将加速银行理财产品净值化转型,丰富投资产品种类。权益类理财产品将是银行理财子公司的重点发展方向。未来,该项政策将推动理财产品的多样化,支持居民理财资金进入资本市场,为其提供更多的增量资金,解决“资本荒”的现象。
目前,银行理财资金涉足权益类市场正处于初步尝试阶段。由于权益类资产的高风险高收益的特点,结合银行客户承担风险的能力,资金一般有两种策略安排,一类是适合中风险及中高风险的客户,以“固收+”进行资产配置,是纯债理财产品的良好替代;另一类是适合高风险的客户,完全投资于权益类资产的产品,产品净值及收益率波动幅度大。未来,随着银行理财涉足权益类市场经验的完善,将会有更多银行及其理财子公司通过发行权益类产品深度参与资本市场,成为建设资本市场的一股中坚力量,为支持资本市场发挥更广泛的作用。
二、 银行机构加大权益类理财产品发行的影响因素分析
投研能力未来将是资管行业的核心竞争力。目前,理财市场发展趋于平缓,各机构业务定位产生分化。从投资端来看,与其他资管机构相比,投研能力是银行机构的主要短板。投研能力未来将是资管行业的核心竞争力,只有大力提升资管机构的投研能力,才能拓展其业务的发展。例如中航证券资管依靠其投研能力来驱动业务发展,资管业务条线以多维度的专业性维持了积极发展态势,近三年以来,实现从0起步,产品数量突破50余只, 产品规模接近200亿元。银行理财净值化转型迫在眉睫,然而银行投研能力较弱。银行投研能力不强主要是因为缺乏相关的投研人才。由于银行投研人才的缺乏,所以银行机构在大量招聘相关人才。近期,招聘网站上发布的银行招聘投研人员的信息越来越多,且薪酬也在不断提高,年薪最高可达720万元。高薪招聘表示银行机构对投研人才的求贤若渴,迫切希望增强自身的投研实力。
银行机构为实现理财产品净值化转型之路,加大权益类产品的发行力度的目标,增加自身的投研能力是关键之举。另外,银行机构还需要加强理财产品的市场分析,形成大类资产研究体系和策略;充分挖掘资产标的,构建完善的产品风险体系,增加权益类产品的风险管理能力。
银行客户对于权益类产品购买意愿较弱。从营销端来看,权益类理财产品主要投资于股票、股票型基金等权益类资产,风险程度偏大。相较于固收类理财产品来说,权益类理财产品的收益不能得到保证,客户购买意愿较弱。权益类理财产品主要投资于股票等权益类资产,风险系数高,净值波动较大。以招银理财的“公司沪深300指数增强60605号理财计划”这款产品为例,该产品资金投向仅为权益类资产,产品的净值波动幅度较大,该产品风险等级为R5(高风险),主要面对的是期望能够搏取较高收益,能够承受较大净值波动的私募理财客户。
截止6月22日,我国商业银行共有17109款净值型理财产品,其中权益类资产的产品有166款,占比仅为0.97%。由于权益类理财产品不能保证其收益,风险程度偏高,大多数银行稳健型客户对于权益型产品购买意愿较弱,更愿意选择风险和收益偏低的固定收益类理财产品。
三、结论与展望
目前,银行发行权益型理财产品能力相对较弱。从投资端来看,银行缺乏投研能力和风险控制能力。银保监强调加大权益型理财产品的力度,但银行以往都是以固收类理财产品为主,所以缺乏权益型理财产品的相关人才。未来,需要增加相关人才和提升银行内部人才素养。从营销端来看,银行客户对权益性理财产品的购买能力不强,主要是因为该产品的风险程度偏高,大多数客户更亲睐于低风险理财产品。
未来,权益型理财产品是银行机构的发展方向。随着理财产品的净值化转型,再加上此次银保监强调加大权益型理财产品的发行量,权益型理财产品是银行机构未来的发展方向。随着时间的推移,银行逐渐重视自身的投研能力,加大投研力度;进一步重视人才培养,建立人才培养机制,实现加大权益型理财产品力度的目的,丰富理财产品的多样性;未来,随着人均GDP逐渐上升,银行客户承受风险的程度增加和权益型产品购买意愿提升,权益型理财产品的市场需求增加,银行机构将加大该产品的发行量。
欲获取报告全文,请联系我们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