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26期专栏】新规后净值费率持续走低,或难满足机构利润需求

分享:

资管新规拉开了银行等金融机构理财产品净值化转型的序幕。但净值化转型的路途却并非一帆风顺,一方面,打破“刚兑”带来的客户质疑和投诉加大了银行的客户维护成本,另一方面,逐渐走低的管理费用也在持续压缩着银行的利润空间。在此情况下,银行应加大金融科技投入力度,压降营销成本,提升客户体验,寻求差异化发展。另外,随着理财子公司权益类产品加速布局,银行方面应着重加强对获取超额收益的激励,加强人才引进,强化投研能力。

一、净值理财产品费率持续五个季度走低

银行理财各项费率走低,固定管理费率降幅最大数据显示,自资管新规出台后,银行理财(不含子公司)各项费率先出现了小幅上涨,后持续走低。截至2020Q1,银行理财平均费率已降至约千分之4.63。整体而言,自2018年四季度至2020年一季度,银行整体费率呈现显著下降趋势,自2018年四季度的千分之7.43降至2020年一季度的千分之4.63,下降37.7个百分点。其中,平均固定管理费率下降幅度最大,下降52.5个百分点。其次为平均销售费率,下降14.9个百分点。托管费率降幅最低,仅下降1.5个百分点(图1)。

1

一方面,资管新规的出台加上市场流动性宽松,使得市场利率下行,无风险收益率随之下行,收益下行也压低了银行可收取的各项费用。另一方面,随着资管新规的推进,越来越多的机构加入到净值化产品的发行中,竞争之下,银行会有更大动力降低费率以抢夺客户。多重因素作用下,银行理财费费率已出现连续五个季度的持续下行,且不排除未来继续下行的可能性。

二、现行费率或难以满足银行需求,增强投研能力获取超额收益或成为一种选择

综上,自资管新规出台后,在净值型产品的运作上,银行并未将利差收益的损失转嫁在管理费率设置上,反而整体综合费率出现显著下滑,尤其是固定管理费方面,虽然各类银行之间有所分化,但整体下行趋势未改。考虑到银行谋求发展的过程中,资管业务的中收目标较难有明显的下降空间,仅以目前的产品费率水平较难满足银行的利润需求。

为此,银行机构可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调整:

1、视金融科技,形成差异化、定制化发展。目前银行间理财同质化严重,为争夺客户不少银行选择打“价格战”,但这并非是一条能够长久稳定发展的途径。但若各银行根据其客户群体进行定制化理财产品服务,或可以走出一条差异化的发展路线。目前金融科技发展迅猛,通过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可较好帮助银行走出差异化的道路。比如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可形成用户画像,通过用户画像精准定位客户需求,兼具客户满意度和利润。同时智能化营销也可降低部分成本。利用金融科技技术可有效抓住用户痛点,实现客户留存,并可通过互联网等渠道拓宽用户渠道。这就需要银行加大金融科技的投入力度。

2、大力发展理财子公司,增强投研能力,获取超额收益。现下固定管理费率出现了大幅下滑,但是银行端超额收益部分提取比例较高,虽然目前无风险利率维持低位,但在一定的业绩基准下,相较于单纯投资固收市场,增大权益市场的投资能扩大资产收益空间,进而为超额收益获取创造更好的环境。由此,银行或可以通过理财子公司增加权益类产品的投资力度。但投资权益类产品需要较强的投研能力,银行目前这一块的人才仍较为缺乏,应加速人才引进。

欲获取报告全文,请联系我们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