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64期专栏】LPR改革

分享:

2019年8月17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15号公告称,为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促进贷款利率双轨合一,提高利率传导效率,推动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决定改革完善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形成机制。

所谓LPR(LoanPrime Rate),是金融机构对其最优质客户执行的贷款利率,LPR机制创设于2013年10月,央行在2013年7月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随后创设了LPR,通过10家大中型银行每天报价,并经银行间市场发布,为市场提供一个最优贷款利率供行业定价参考,此次新的LPR形成机制主要有以下几点变化:

一是报价方式改为按照公开市场操作利率加点形成。在8月17日央行公告中指出,公开市场操作利率主要指中期借贷便利利率(MLF)。我国MLF利率主要有3月期、6月期和一年期三种,其中一年期投放最常见。目前我国一年期MLF利率为3.15%,低于现有的贷款基准利率(4.35%)和LPR利率(4.05%),能一定程度引导贷款利率下行。

二是在原有的1年期一个期限品种基础上,增加5年期以上的期限品种。这完善了LPR期限结构,将有助于引导银行中长期贷款,降低企业实际融资成本。

三是报价行范围代表性增强,在原有10家全国性银行基础上增加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外资银行和民营银行各2家,扩大到18家。

四是报价频率由原来的每日报价改为每月报价一次。

由此,新的LPR利率便是由18家银行每月根据MLF等市场利率报出LPR,去掉最高值和最低之后得出的加权平均,LPR=MLF+银行平均加点。新的LPR更加市场化和具有灵活性,有助于打破贷款利率隐形下限,推动利率并轨。利率市场化是我国金融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虽然名义上我国在2015年已基本完成利率市场化改革,但现实中并未实现完全的市场化定价,银行间市场利率与存贷款利率之间依然难以传导,形成“双轨”局面。由于利率传导渠道不通畅,导致实体经济仍存在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而LPR的改革,传导路径由原来的“贷款基准利率-贷款利率”转变为“货币政策利率-LPR-贷款利率”,增加了货币政策利率直接影响贷款利率的渠道,有助于进一步疏通货币政策的传导路径。

1584581010(1)

当前国内外形式较为严峻复杂,全球经济放缓,多国央行开启降息通道,海外货币总体仍呈现宽松势头。国内内需总体疲软,经济增长内生动能不足,需要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加上今年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的全球蔓延,增添了更多的不确定性。目前,央行采取综合多项措施促进贷款利率下行,支持企业复工复产和经济发展,并继续推行LPR改革。自LPR改革以来,一直呈现稳中带降的趋势,最新一期LPR报价1年期和5年期以上LPR分别较上一期下降10个和5个基点,在如今疫情防控特殊时期,LPR的下调将进一步释放强化逆周期调节信号,在短期内带动企业贷款利率进一步下行,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帮助企业共同战胜疫情。


1584581254(1)


  欲获取报告全文,请联系我们购买